首页 : 书屋 : 纪实 : 中国现代人物传记


 
风景这厢好
    在家闲住了一些时间后,有一天收到一封挂号信,是中学同学黄振宗、侯士珍写的。信
里说:给他找到一个教书的位子,希望即刻赴保定。
     
    两天后孙犁到了保定,见到了黄、侯二位同学。又过了两天,他就同侯、侯妻和新聘请
的两位女教师,来到了同口镇。他和侯在这个镇上的一所完全小学工作:侯是教务主任;他
担任六年级级任,教五年级国文、一年级自然。侯妻和另两位女教师,在同口女子小学教
书。
     
    这时,是1936年的下半年。
     
    同口镇属安新县,位于白洋淀西南方岸边,是一个大的村镇。人到了同口,所见都是水
乡本色:家家有船,淀水清澈得发蓝、发黑;村里村外、房上地下,可以看到山堆海积般的
大小苇垛;一进街里,到处鸭子、芦花乱飞……怪道人们有为赞曰:“湖水渺茫芦花飞,物
草丰美鲤鱼肥”。论风景,还是这厢好!
     
    的确,在北方,像这样的自然条件,是非常少见的:人们在这里,
     
    靠着水生活,
     
    千百年来,
     
    谁不说这一带是水乡南国!
     
    在这河北省的平原,
     
    有这样一个大水淀,
     
    环绕着水淀有一条宽堤,春夏两季有个西湖的颜面。
     
    荷花淀的荷花,
     
    看不到边,
     
    驾一只小船驶到中间,便像入了桃源。
     
    淀的四周,
     
    长起芦苇,
     
    菱角的红叶,
     
    映着朝阳的光辉。
     
    人们用各种方法捕鱼——用竹条编成小闷笼,
     
    用苇杆插成陷阵,
     
    或是放着鱼鹰。
     
    …………①
     
    和在北平不一样,孙犁在这里工作得满有兴致。他的宿舍在临街的楼上,不仅可以放眼
远远近近的明丽景色,早、晚还可以嗅到从野外吹来的水腥气味。这个时候,他常常想到一
些作家——例如萧洛霍夫——对农村生活的抒情描写,引发起对乡居生活的仰慕。他每天有
五、六个小时的课,还要预备教材,批改作业,不要说接近群众的机会不多,连出门散步的
时间也很少。但是,他从自己住的楼上就可以看见那些早起晚归的农民,从自己教的学生那
里就可以获得对于他们生活的印象。所以,虽然他在这里呆的时间并不长,他对这里人民的
生活情况,还是非常熟悉的。
     
    据他当年的学生回忆,孙犁那时上课,除去教科书之外,还常选一些进步作品,做为补
充教材。“五四”开纪念会的时候,他登台讲演,并编写剧本,让学生演出。对于这件事,
他的特殊形式的纪事——《善閛e*壹湍辍防镉凶耪庋募窃兀“深夜突击剧本,吃凉馒
头,熬小鱼,甚香。”①有的学生,一直过了很久,还记得他上课的情景。在天津,这几年
也发现了两个当年的学生:一个是六年级的刘学海,任水利局长,一个是五年级的陈继乐,
在军队任通讯处长。“刘学海还说,我那时教国文,不根据课本,是讲一些革命的文艺作
品。对于这些,我听起来很新鲜,但都忘记了。”②孙犁是从这里走上抗日征途的。当他十
年之后风尘仆仆地再次回来的时候,当年没有很多机会接触的那些群众,对他却不陌生:
     
    我在这里教书时,那些穷苦的孩子们,那些衣衫破烂羞于见老师的孩子们,很多还在火
线上。他们的父母,很久才认出是我,热情真挚地和我诉说了这十年的同口镇的经历,并说
明他们的孩子,都是二十几岁的人了,当着营长或教导员。他们忠厚地感激我是他们的先
生,曾经教育了他们……①孙犁在白洋淀(荷花淀是它的一部分)边上的这个村镇住了一
年,乡亲们看见他曾教过那么多学生;他们是否也曾感到,由他们的汗水浇灌的这个“水乡
南国”,也栽培出一个文学上的“荷花淀”?
     
    孙犁在这里教书的月薪是二十元,每月还按老习惯办事:省钱买书。同口镇上有邮政代
办所,每到星期日,他就到那里汇钱到上海买书,特别是当时上海生活书店,办理读者邮
购,非常负责任,这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除了鲁迅、瞿秋白等作家的书和一些进步刊
物,这段时间,他继续阅读了许多苏联文学作品和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如高尔基和普希金
的小说等等。白天没有时间,他就晚上读,那时学生散了,同事们也大都回家,他住的楼有
一个大院子,那时四周空旷,万籁俱寂,只余室内孤灯一盏,正好是读书的气氛。桌子是破
的,板床是冷的,板床下面,还是他从北平带书回来的那只柳条箱——不过,他没有在北平
时的那种寂寞感了:“摊书苦读,每至深夜,精神奋发,若有可为。”②他的读书方式,是
我们所熟悉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孙犁读书方式”:
     
    我把文章中间的精辟片断,抄写下来,贴在室内墙壁上,教课之余,就站立在这些纸条
下面,念熟后再换上新的。①
     
    关于他从上海邮购书刊的情况,应该特别提一下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这书是
鲁迅为纪念秋白遇害而编辑、出版的,署“诸夏怀霜社校印”,诸夏是中国,“怀霜”即怀
念秋白之意。本书上卷收马、恩、列和普列汉诺夫、拉法格等人的文学论文,以及高尔基论
文选集与拾补等。据孙犁《书衣文录》有关条下记述,他当时买了这部书的上卷,“金字绒
面”,装帧精美,他非常珍爱:“此书出版,国内进步知识分子,莫不向往。以当时而论,
其内容固不待言,译者大名,已具极大引力;而编者之用心,尤为青年所感激;至于印刷,
空前绝后,国内尚无第二本。”②孙犁没有说错。鲁迅先生在1936年为该书写的一篇介
绍短文中这样说:“本卷所收,都是文艺论文,作者既系大家,译者又是名手,信而且达,
并世无两……足以益人,足以传世。全书六百七十余页,玻璃版插画九幅。仅印五百部,佳
纸精装,内一百部皮脊麻布面,金顶,每本实价三元五角;四百部全绒面,蓝顶,每本实价
二元五角……好书易尽,欲购从速。下卷亦已付印,准于本年内出书。上海北四川路底内山
书店代售。”此文初载1936年11月20日《中流》(黎烈文主编)第一卷第六期,题
《〈海上述林〉上卷出版》,未具名,亦不见于本期目录,很像是一则广告(后收入《集外
集拾遗》时改题《绍介〈海上述林〉上卷》)。不知孙犁是否看了这则广告才汇钱去上海买
书的。总之,偌大一个中国只印了五百的这部书,和千里之外正在农村教书的孙犁有缘了。
从孙犁所说“金字绒面”来看,他买的属四百部内;他似乎并没有买下卷(下卷收高尔基的
讽刺诗《市侩颂》及创作选集、别德讷依的讽刺诗《没工夫唾骂》、卢那察尔斯基的剧本
《解放了的董·吉诃德》等)。这些,恐怕是出于经济考虑、权衡需要而做的选择吧。
     
    同口镇上有地主、豪绅,也有军阀。“我虽然是本村高级小学的教员,但也没有身分去
到陈调元大军阀的公馆观光,只在黄昏野外散步的时候,看着那青砖红墙,使我想起了北平
的景山前街。那是一座皇宫,至少是一座王爷府。他竟从远远的地方,引来电流,使全宅院
通宵火亮,对于那在低暗的小屋子里生活的人民是一种威胁,一种镇压。”“在那个时候虽
然是这样的势派气焰,农民却很少提起陈调元,农民知道把自己同这些人划分开。”①在孙
犁的教书生活中,有一次却发生了一件和这些人不能分开的事:
     
    “我二十岁(笔者按:应是二十三岁)的时候,在一个镇上,当小学教师,兼教一年级
的自然课。那种生涯,回想起来,老年人是没法承担的。一进教室,孩子们乱哄哄,那且不
谈。正上着课,有的孩子要撒尿,一时解不开裤带,或撒完尿回来,自己结不上裤带,我都
要下讲台去亲自动手。有一次,坐在前排的一个孩子,非常顽皮,怎么说也不行,我烦躁起
来,要证实师道尊严,就用教鞭在他的头上敲了两下。这孩子哭叫着走出校门,全体同学知
道后都为之变色。原来,我打的这个孩子,是学校的董事,本村一个大军阀的爱子,而且是
爱妾所生。我这才知道闯了祸。但在旧社会,这也不过卷铺盖走人而已,构不成别的什么罪
过。
     
    并没有发生什么事变。第二天,孩子还是来校上课了。因为,就是在旧社会,即使军阀
的爱妾,家长的观念仍然是:请来老师和请来保姆,其目的是不一样的。①
     
    孙犁回忆这段往事,在于挖苦那些昔日舞弄棍棒的评论家,一下子从教师爷架式变成拿
花手绢的保姆模样,专事吹捧、护短;我们却从这里看到了孙犁教书生活的一个片断,地方
军阀的气焰,毕竟在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上造成了实际的威胁。
     
    整个看来,在白洋淀边这个村镇小学教书的日子里,他在生活上和当地群众息息相通,
在精神上和左翼与进步文学保持一致,心情是愉快的、开朗的,甚至可以说,他的思想进一
步成熟起来了。
     
    这要感谢介绍他来工作的两位同学。
     
    黄振宗是他初中时期的同班同学,保定旧家子弟,聪明、漂亮,学校演剧,常饰女角。
文章也写得不错,有时在《育德月刊》上发表。且善演说,一次张继到校讲演,刚讲完,他
就上台驳斥,声色俱厉。“他那时,好像已经参加共产党。有一天晚上,他约我到操场散
步,谈了很久,意思是要我也参加。我那时觉悟不高,一心要读书,又记着父亲嘱咐的话:
不要参加任何党派,所以没有答应,他也没有表示什么不满。又对我说,读书要读名著,不
要只读杂志报刊,书本上的知识是完整的、系统的,而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是零碎的、纷杂
的。他的这一劝告,我一直记在心中,受到益处。”①孙犁在象鼻子中坑小学当事务员时,
黄振宗正在北平中国大学学习,他们常常见面。
     
    侯士珍是定县人,育德中学师范专修班毕业。在同口教书时,有一件事给孙犁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有一天中午,我从课堂上下来,在我的宿舍里,他正和一位常到学校卖书的小
贩谈话。小贩态度庄严,侯肃然站立在他的面前聆听着。抗日以后,这位书贩,当了区党委
的组织部长。使我想起,当时在我的屋子里,他大概是在向侯传达党的任务吧。”②芦沟桥
事变后,侯士珍和孟庆山组织抗日游击队,当了政治部主任。
     
    显然,黄、侯两位同学都是共产党员。或者是有心,或者是无意,总之,通过他们的介
绍,孙犁来到白洋淀,这在客观上对他是一个推动。让我们引用自己文章中的话来做一个形
容吧:
     
    看来,在小树的嫩皮下已经贮满了生命的浆液,在僵冷的河床里已经涨满了翻腾的潮
水,只等春天的一声召唤,小树就会伸直挺秀的丫杈,绽开云霞般的花朵,河水就会挟带解
冻的泥土,注入呼啸着的大海。
     
    随着抗战的爆发,春天来临了!
 
  
返回目录: 孙 犁 传 3 (郭志刚、章无忌)    下一页: 大风起兮

1999 - 2006 qiq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