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屋 : 纪实 : 中国现代人物传记


 
疗养生活纪略之二
    有了上面说的感情上的纠缠,孙犁反而觉得寂寞起来。他有时去逛青岛的中山公园。他
很喜爱这座公园:廓大、幽静,游人很少,走进去,就像走进幽林静谷,不像别处的公园,
像赶庙会一样。这主要是因为本地人不用花钱逛公园,他们住的这个城市本身,就像个大公
园;外地人呢,主要是来看海的,兴趣不在这个本身并无多少特色的公园。这样一来,偌大
一个公园,精神上就像属于孙犁个人的了。
     
    公园里有很大的花房,他注意到,在天津很难养活的桂花、茶花、枇杷果,在这里都长
得很好。园内还有一个鹿苑,他常常坐在长椅上看小鹿,看这小东西如何围着母鹿撒欢、淘
气……
     
    他还去了一趟崂山。当时不通公共汽车,去一趟不容易。那是夏天,刘仙舟教授来休
养,想逛崂山,疗养院出了辆吉普车,把孙犁也捎上了。说起来,刘先生是孙犁的师长一辈
的人,孙犁在育德中学念书时,他是学校的董事,校长室的墙壁上,挂着他的大幅照片,样
子非常庄严,学生们都肃然起敬。岁月长逝,刘先生居然并不显老,走路比孙犁还快。
     
    崂山之游,在他好像是一次冒险;虽然是冒险,却也很有趣:
     
    车在崂山顶上行驶时,真使人提心吊胆。从左边车窗可以看到,万丈峭壁,下临大海,
空中迷漫着大雾,更使人不测其深危。我想,司机稍一失手,车就会翻下去。还有几处险
道,车子慢慢移动,车上的人,就越发害怕。
     
    好在司机是有经验的。平安无事。我们游了崂山。
     
    我年轻时爬山爬得太多了,后来对爬山没有兴趣,崂山却不同。印象最深的,是那两棵
大白果树,真是壮观。看了蒲松龄描写过的地方,牡丹是重新种过的,耐冬也是。这篇小
说,原是我最爱读的,现在身临其境,他所写的环境,变化并不太大。①他说的是《香玉》
这篇小说:“崂山下清宫,耐冬高二丈,数十围,牲丹高丈余,花时璀璨似锦……”可惜,
在蒲松龄叙述的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里,“胶州黄生”的魂魄所化的那棵“高数尺、大拱
把、但不花”的不知名的植物被小道士斫去,这样,生于旁边的两株花魂所寄的白牡丹和耐
冬也都憔悴而死。所以孙犁说“牡丹是重新种过的,耐冬也是。”他很喜欢《聊斋志异》这
部小说,认为它写了众多聪明、善良、可爱的妇女形象,是“另一境界的大观园”②。现
在,他循着蒲松龄的足迹,亲自体验了他描写过的地点和环境,自然很助游兴,至于别人说
什么登崂山“迎来海外三千履,望尽齐州九点烟”,那倒在其次了。
     
    崂山是道教名山,宋元以来道教徒在此兴建宫观,渐成胜地。中午,孙犁等在面对南海
的那座有名的观里野餐:主食是疗养院带来的面包、茶叶蛋、酱肝等,喝的开水也是带来
的。一块大石头当桌子,大家围着,一边吃,一边闲话。孙犁还思念着母校,他很留心地听
着刘仙洲先生谈说育德中学老校长郝仲青先生的晚年。
     
    1959年过了春节,他离开青岛,到太湖去。报社派张翔来青岛,帮助他转院。张翔
给他买来一包点心,说是路上吃。孙犁想:路上还愁没饭吃?就把点心送了那位蓬莱姑娘。
她正患感冒,独自住在一座空楼里。到底是青年人,临别的头天晚上,她还陪孙犁到海边遛
弯儿,并登上冷冷清清的观海亭,说:
     
    “人家都是在夏天晚上来这里玩,我们却在冬天。”亭子上风大,孙犁催她下来了。
     
    行前,他把不好带的东西,送给了崔医生,其中有两只龙凤洞箫,一块石砚——据说是
什么美人的画眉砚。半夜里,疗养院的同志们把他送上了开往济南的火车。
     
    在济南下车后,他们便去《大众日报》的招待所。路上,孙犁看见,凡是饭铺门前都排
长队,人们无声无息地站着,表情冷漠。
     
    他问张翔:
     
    “那是买什么?”
     
    张翔笑了:
     
    “买菜团子。你既然看见了,我也就不再瞒你。我事先给你买了一盒点心,你却拿去送
了人。”
     
    中午,张翔到报社弄来一把挂面,给孙犁煮了煮,他自己到街上凑合了一下。孙犁这才
明白:“疗养院是世外桃源,有些事,因为我是病人,也没人对我细说,在青岛,我只是看
到了一点点。比如说,打麻雀是听见看见了,落到大海里或是落到海滩上的,都是美丽嫩小
的黄雀。这种鸟,在天津,要花一元钱才能买到一只,放在笼里养着,现在一片一片地摔死
了。大炼钢铁,看到医生们把我住的楼顶上的大水箱,拆卸了下来,去交任务。可是,度荒
年,疗养院也还能吃到猪杂碎。”①
     
    多年以后,他把在疗养院了解的这段“捉麻雀”的故事做由头,写了一首题名《燕雀
篇》②的诗,表达他的某些感受(大意是说:人们欲加害的东西往往变得聪明,有应变能
力;而人们宠幸的东西反而容易身陷罗网,或遭到覆灭的命运),现摘录如下:
     
    我想
     
    北方农村对燕子的宠爱可能给它招来了
     
    这场大的祸害
     
    它们在这里生活惯了
     
    以为自己无害于人
     
    以为在蓝天之下
     
    大地之上
     
    不管飞到哪里
     
    人们都会对它们友好
     
    这是燕子的一种幻觉
     
    麻雀就比燕子聪明
     
    不要看它们常常被孩子们玩弄于手掌之中还记得那一年对麻雀的扫荡吧全国动员,如临
大敌
     
    敲锣打鼓
     
    上房爬树
     
    摇旗呐喊
     
    到处驱逐
     
    麻雀
     
    或飞向深山岩洞
     
    或在老窝潜伏
     
    那一天我在青岛见到
     
    筋疲力尽,坠落到地下的都是一些娇嫩的黄雀
     
    事情平息了
     
    麻雀又飞了出来,飞了回来仍旧唧唧啾啾
     
    满檐满树
     
    食麦啄谷
     
    他们在济南只是转车。当天午夜,就登上了去无锡的火车,孙犁乘的是软卧。
     
    服务员把他带进车室,对面的上下铺已经有人睡下。他在这一面的下铺,安排自己的行
李。
     
    对面下铺睡的是个外国男人,五十来岁,上铺是个擦粉、戴金耳环的中国女人,也有四
十来岁了。孙犁动作慢,过了很久,他才关灯睡下。
     
    不料对面的灯开了。女的要下来,先伸下一只脚,轻轻点着男的肚子。孙犁连忙闭上眼
睛。她像是去厕所,回来又把男的当梯子,上去了。孙犁很奇怪,那肚皮怎么有这样大的载
力和弹性。
     
    “他没有睡着!”肚皮用英语说。他当然没有想到,孙犁听懂了这句话。
     
    天亮后,女人和孙犁谈了几句,他才知道男的是记者,要到上海工作,她是机关派的翻
译。记者又要给倚在铺上的翻译上眼药,不知为什么,孙犁很厌恶这两个人。他发现列车上
的服务员也很厌恶他们。
     
    无锡还很远,他就到车廊里坐着去了。后来张翔告诉他,女人曾打听他会不会英语。孙
犁后悔自己没有把中学学来的英语都忘光,如果都忘光,恶心的程度也许会小一些。
     
    到无锡后,张翔把他安排在太湖疗养院,去上海办了一些事,又回来和他告别。他们坐
在太湖边上,望着气象万千、烟波浩淼的湖水,孙犁忽然感到说不出的空虚和孤独。
     
    张翔走后,是长长的寂寞。在青岛也感到过寂寞,但没有今天这样可怕:
     
    最初,我在附近的山头转,在松树林里捡些蘑菇,有时也到湖边钓鱼。太湖可以说是移
到内地的大海。水面虽然大,鱼却不好钓。有时我就坐在湖边一块大平石上,把腿盘起来,
闭着眼睛听太湖的波浪声①。
     
    说也奇怪,听着这无边的波浪声,倒驱逐了不少的寂寞。何况,春天也就到了,在这
里,他真正领会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文章的妙处。在青岛,他那么喜欢黄鹂,
但只有在这里,才真正打开了审美的视野,提高了观赏的意趣。因为“这里的湖光山色,密
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
丽,这是一种极致。”于是,身在病中且喜欢思考的他,便利用大自然提供的材料,营造起
自己哲学的和美学的花圃——他又一次全身心地陶醉在幽思遐想中了:是的,它们的啼叫,
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
居乐业的所在。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
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
这就是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吧。这正是在艺术上不
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①
     
    在太湖,他遇到一位同乡,也是从青岛转来的,曾多年在铁路上做政治工作。孙犁把在
火车上的见闻告诉他,他只笑笑,没有回答。“他可能笑我又是书呆子,少见多怪。这位同
乡,看过我写的小说,他有五个字的评语:‘不会写恋爱。’这和另一位同志的评语‘不会
写战争’正好成为一副对联。”①这另一位同志,是一位作战科长。
     
    在太湖养病期间,除院方组织的蠡园、善卷洞之游外,“我自己去过三次梅园,无数次
鼋头渚。有时花几毛钱雇一只小船,在湖里胡乱转。撑船的都是中年妇女。”②漫长的疗养
生活看来的确令他感到难耐和无聊,但他的病确实渐渐好起来了。
 
  
返回目录: 孙 犁 传 7 (郭志刚、章无忌)    下一页: 病后

1999 - 2006 qiq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