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屋 : 名家 :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
     
    作者:叶圣陶
一
    车站里挤满了人,各有各的心事,都现出异样的神色。
    脚夫的两手插在号衣的口袋里,睡着一般地站着;他们知道可以得到特别收入的时
间离得还远,也犯不着老早放出精神来。空气沉闷得很,人们略微感到呼吸受压迫,大
概快要下雨了。电灯亮了一会了,仿佛比平时昏黄一点,望去好象一切的人物都在雾里
梦里。
    揭示处的黑漆板上标明西来的快车须迟到四点钟。这个报告在几点钟以前早就教人
家看熟了,现在便同风化了的戏单一样,没有一个人再望它一眼。象这种报告,在这一
个礼拜里,几乎每天每趟的行车都有:大家也习以为当然了。
    不知几多人心系着的来车居然到了,闷闷的一个车站就一变而为扰扰的境界。来客
的安心,候客者的快意,以及脚夫的小小发财,我们且都不提。单讲一位从让里来的潘
先生。他当火车没有驶进月台之先,早已安排得十分周妥:他领头,右手提着个黑漆皮
包,左手牵着个七岁的孩子;七岁的孩子牵着他哥哥(今年九岁),哥哥又牵着他母亲。
潘先生说人多照顾不齐,这么牵着,首尾一气,犹如一条蛇,什么地方都好钻了。他又
屡次叮嘱,教大家握得紧紧,切勿放手;尚恐大家万一忘了,又屡次摇荡他的左手,意
思是教把这警告打电报一般一站一站递过去。
    首尾一气诚然不错,可是也不能全然没有弊病。火车将停时,所有的客人和东西都
要涌向车门,潘先生一家的那条蛇就有点尾大不掉了。他用黑漆皮包做前锋,胸腹部用
力向前抵,居然进展到距车门只两个窗洞的地位。但是他的七岁的孩子还在距车门四个
窗洞的地方,被挤在好些客人和座椅之间,一动不能动;两臂一前一后,伸得很长,前
后的牵引力都很大,似乎快要把胳臂拉了去的样子。他急得直喊,“啊!我的胳臂!我
的胳臂!”
    一些客人听见了带哭的喊声,方才知道腰下挤着个孩子;留心一看,见他们四个人
一串,手联手牵着。一个客人呵斥道,“赶快放手;要不然,把孩子拉做两半了!”
    “怎么的,孩子不抱在手里!”又一个客人用鄙夷的声气自语,一方面他仍注意在
攫得向前行进的机会。
    “不,”潘先生心想他们的话不对,牵着自有牵着的妙用;再转一念,妙用岂是人
人能够了解的,向他们辩白,也不过徒费唇舌,不如省些精神吧:就把以下的话咽了下
去。
    而七岁的孩子还是“胳臂!胳臂!”喊着。潘先生前进后退都没有希望,只得自己
失约,先放了手,随即惊惶地发命令道,“你们看着我!你们看着我!”
    车轮一顿,在轨道上站定了;车门里弹出去似地跳下了许多人。潘先生觉得前头松
动了些;但是后面的力量突然增加,他的脚作不得一点主,只得向前推移;要回转头来
招呼自己的队伍,也不得自由,于是对着前面的人的后脑叫喊,“你们跟着我!你们跟
着我!”
    他居然从车门里被弹出来了。旋转身子一看,后面没有他的儿子同夫人。心知他们
还挤在车中,守住车门老等总是稳当的办法。又下来了百多人,方才看见脚踏上人丛中
现出七岁的孩子的上半身,承着电灯光,面目作哭泣的形相。他走前去,几次被跳下来
的客人冲回,才用左臂把孩子抱了下来。再等了一会,潘师母同九岁的孩子也下来了;
她吁吁地呼着气,连喊“哎唷,哎唷”,凄然的眼光相着潘先生的脸,似乎要求抚慰的
孩子。
    潘先生到底镇定,看见自己的队伍全下来了,重又发命令道,“我们仍旧象刚才一
样联起来。你们看月台上的人这么多,收票处又挤得厉害,要不是联着,就走散了!”
    七岁的孩子觉得害怕,拦住他的膝头说,“爸爸,抱。”
    “没用的东西!”潘先生颇有点愤怒,但随即耐住,蹲下身子把孩子抱了起来。同
时关照大的孩子拉着他的长衫的后幅,一手要紧紧牵着母亲,因为他自己两只手都不空
了。
    潘师母从来不曾受过这样的困累,好容易下了车,却还有可怕的拥挤在前头,不禁
发怨道,“早知道这样子,宁可死在家里,再也不要逃难了!”
    “悔什么!”潘先生一半发气,一半又觉得怜惜。“到了这里,懊悔也是没用。并
且,性命到底安全了。走吧,当心脚下。”于是四个一串向人丛中蹒跚地移过去。
    一阵的拥挤,潘先生象在梦里似的,出了收票处的隘口。他仿佛急流里的一滴水滴,
没有回旋转侧的余地,只有顺着大家的势,脚不点地地走。一会儿已经出了车站的铁栅
栏,跨过了电车轨道,来到水门汀的人行道上。慌忙地回转身来,只见数不清的给电灯
光耀得发白的面孔以及数不清的提箱与包裹,一齐向自己这边涌来,忽然觉得长衫后幅
上的小手没有了,不知什么时候放了的;心头怅惘到不可言说,只是无意识地把身子乱
转。转了几回,一丝踪影也没有。家破人亡之感立时袭进他的心,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
来,望出去电灯人形都有点模糊了。
    幸而抱着的孩子眼光敏锐,他瞥见母亲的疏疏的额发,便认识了,举起手来指点着,
“妈妈,那边。”
    潘先生一喜;但是还有点不大相信,眼睛凑近孩子的衣衫擦了擦,然后望去。搜寻
了一会,果然看见他的夫人呆鼠一般在人丛中瞎撞,前面护着那大的孩子,他们还没跨
过电车轨道呢。他便向前迎上去,连喊“阿大”,把他们引到刚才站定的人行道上。于
是放下手中的孩子,舒畅地吐一口气,一手抹着脸上的汗说,“现在好了!”的确好了,
只要跨出那一道铁栅栏,就有人保险,什么兵火焚掠都遭逢不到;而已经散失的一妻一
子,又幸运得很,一寻即着:
    岂不是四条性命,一个皮包,都从毁灭和危难之中捡了回来么?岂不是“现在好了”?
    “黄包车!”潘先生很入调地喊。
    车夫们听见了,一齐拉着车围拢来,问他到什么地方。
    他稍微昂起了头,似乎增加了好几分威严,伸出两个指头扬着说,“只消两辆!两
辆!”他想了一想,继续说,“十个铜子,四马路,去的就去!”这分明表示他是个
“老上海”。
    辩论了好一会,终于讲定十二个铜子一辆。潘师母带着大的孩子坐一辆,潘先生带
着小的孩子同黑漆皮包坐一辆。
    车夫刚要拔脚前奔,一个背枪的印度巡捕一条胳臂在前面一横,只得缩住了。小的
孩子看这个人的形相可怕,不由得回过脸来,贴着父亲的胸际。
    潘先生领悟了,连忙解释道,“不要害怕,那就是印度巡捕,你看他的红包头。我
们因为本地没有他,所以要逃到这里来;他背着枪保护我们。他的胡子很好玩的,你可
以看一看,同罗汉的胡子一个样子。”
    孩子总觉得怕,便是同罗汉一样的胡子也不想看。直到听见当当的声音,才从侧边
斜睨过去,只见很亮很亮的一个房间一闪就过去了;那边一家家都是花花灿灿的,灯点
得亮亮的,他于是不再贴着父亲的胸际。
    到了四马路,一连问了八九家旅馆,都大大的写着“客满”的牌子;而且一望而知
情商也没用,因为客堂里都搭起床铺,可知确实是住满了。最后到一家也标着“客满”,
但是一个伙计懒懒地开口道,“找房间么?”
    “是找房间,这里还有么?”一缕安慰的心直透潘先生的周身,仿佛到了家似的。
    “有是有一间,客人刚刚搬走,他自己租了房子了。你先生若是迟来一刻,说不定
就没有了。”
    “那一间就归我们住好了。”他放了小的孩子,回身去扶下夫人同大的孩子来,说,
“我们总算运气好,居然有房间住了!”随即付车钱,慷慨地照原价加上一个铜子;他
相信运气好的时候多给人,一些好处,以后好运气会连续而来的。但是车夫偏不知足,
说跟着他们回来回去走了这多时,非加上五个铜子不可。结果旅馆里的伙计出来调停,
潘先生又多破费了四个铜子。
    这房间就在楼下,有一张床,一盏电灯,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此外就只有烟雾一
般的一房间的空气了。潘先生一家跟着茶房走进去时,立刻闻到刺鼻的油腥味,中间又
混着阵阵的尿臭。潘先生不快地自语道,“讨厌的气味!”随即听见隔壁有食料投下油
锅的声音,才知道那里是厨房。
    再一想时,气味虽讨厌,究比吃枪子睡露天好多了;也就觉得没有什么,舒舒泰泰
地在一把椅子上坐下。
    “用晚饭吧?”茶房放下皮包回头问。
    “我要吃火腿汤淘饭,”小的孩子咬着指头说。
    潘师母马上对他看个白眼,凛然说,“火腿汤淘饭!是逃难呢,有得吃就好了,还
要这样那样点戏!”
    大的孩子也不知道看看风色,央着潘先生说,“今天到上海了,你给我吃大菜。”
    潘师母竟然发怒了,她回头呵斥道,“你们都是没有心肝的,只配什么也没得吃,
活活地饿……”
    潘先生有点儿窘,却作没事的样子说,“小孩子懂得什么。”便吩咐茶房道,“我
们在路上吃了东西了,现在只消来两客蛋炒饭。”
    茶房似答非答地一点头就走,刚出房门,潘先生又把他喊回来道,“带一斤绍兴,
一毛钱熏鱼来。”
    茶房的脚声听不见了,潘先生舒快地对潘师母道,“这一刻该得乐一乐,喝一杯了。
你想,从兵祸凶险的地方,来到这绝无其事的境界,第一件可乐。刚才你们忽然离开了
我,找了半天找不见,真把我急死了;倒是阿二乖觉(他说着,把阿二拖在身边,一手
轻轻地拍着),他一眼便看见了你,于是我迎上来,这是第二件可乐。乐哉乐哉,陶陶
酌一杯。”他作举杯就口的样子,迷迷地笑着。
    潘师母不响,她正想着家里呢。细软的虽然已经带在皮包里,寄到教堂里去了,但
是留下的东西究竟还不少。不知王妈到底可靠不可靠;又不知隔壁那家穷人家有没有知
道他们一家都出来了,只剩个王妈在家里看守;又不知王妈睡觉时,会不会忘了关上一
扇门或是一扇窗。她又想起院子里的三只母鸡,没有完工的阿二的裤子,厨房里的一碗
白熝鸭……真同通了电一般,一刻之间,种种的事情都涌上心头,觉得异样地不舒服;
便叹口气道,“不知弄到怎样呢!”
    两个孩子都怀着失望的心情,茫昧地觉得这样的上海没有平时父母嘴里的上海来得
好玩而有味。
    疏疏的雨点从窗外洒进来,潘先生站起来说,“果真下雨了,幸亏在这时候下,”
就把窗子关上。突然看见原先给窗子掩没的旅客须知单,他便想起一件顶紧要的事情,
一眼不眨地直望那单子。
    “不折不扣,两块!”他惊讶地喊。回转头时,眼珠瞪视着潘师母,一段舌头从嘴
里伸了出来。
二
    第二天早上,走廊中茶房们正蜷在几条长凳上熟睡,狭得只有一条的天井上面很少
有晨光透下来,几许房间里的电灯还是昏黄地亮着。但是潘先生夫妇两个已经在那里谈
话了;两个孩子希望今天的上海或许比昨晚的好一点,也醒了一会儿,只因父母教他们
再睡一会,所以还躺在床上,彼此呵痒为戏。
    “我说你一定不要回去,”潘师母焦心地说。“这报上的话,知道它靠得住靠不住
的。既然千难万难地逃了出来,哪有立刻又回去的道理!”
    “料是我早先也料到的。顾局长的脾气就是一点不肯马虎。‘地方上又没有战事,
学自然照常要开的,’这句话确然是他的声口。这个通信员我也认识,就是教育局里的
职员,又哪里会靠不住?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
    “你要晓得,回去危险呢!”潘师母凄然地说。“说不定三天两天他们就会打到我
们那地方去,你就是回去开学,有什么学生来念书?就是不打到我们那地方,将来教育
局长怪你为什么不开学时,你也有话回答。你只要问他,到底性命要紧还是学堂要紧?
他也是一条性命,想来决不会对你过不去。”
    “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这种话只配躲在家里,伏在床角里,
由你这种女人去说;你道我们也说得出口么!你切不要拦阻我(这时候他已转为抚慰的
声调),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但是包你没有一点危险,我自有保全自己的法子。而且
(他自喜心思灵敏,微微笑着),你不是很不放心家里的东西么?我回去了,就可以自
己照看,你也能定心定意住在这里了。等到时局平定了,我马上来接你们回去。”
    潘师母知道丈夫的回去是万无挽回的了。回去可以照看东西固然很好;但是风声这
样紧,一去之后,犹如珠子抛在海里,谁保得定必能捞回来呢!生离死别的哀感涌上心
头,她再不敢正眼看她的丈夫,眼泪早在眼角边偷偷地想跑出来了。她又立刻想起这个
场面不大吉利,现在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怎么能凄惨地流起眼泪来。于是勉强忍住
眼泪,聊作自慰的请求道,“那么你去看看情形,假使教育局长并没有照常开学这句话,
要是还来得及,你就搭了今天下午的车来,不然,搭了明天的早车来。你要知道(她到
底忍不住,一滴眼泪落在手背,立刻在衫子上擦去了),我不放心呢!”
    潘先生心里也着实有点烦乱,局长的意思照常开学,自己万无主张暂缓开学之理,
回去当然是天经地义,但是又怎么放得下这里!看他夫人这样的依依之情,断然一走,
未免太没有恩义。又况一个女人两个孩子都是很懦弱的,一无依傍,寄住在外边,怎能
断言决没有意外?他这样想时,不禁深深地发恨:恨这人那人调兵遣将,预备作战,恨
教育局长主张照常开课,又恨自己没有个已经成年,可以帮助一臂的儿子。
    但是他究竟不比女人,他更从利害远近种种方面着想,觉得回去终于是天经地义。
便把恼恨搁在一旁,脸上也不露一毫形色,顺着夫人的口气点头道,“假若打听明白局
长并没有这个意思,依你的话,就搭了下午的车来。”
    两个孩子约略听得回去和再来的话,小的就伏在床沿作娇道,“我也要回去。”
    “我同爸爸妈妈回去,剩下你独个儿住在这里,”大的孩子扮着鬼脸说。
    小的听着,便迫紧喉咙叫唤,作啼哭的腔调,小手擦着眉眼的部分,但眼睛里实在
没有眼泪。
    “你们都跟着妈妈留在这里,”潘先生提高了声音说。
    “再不许胡闹了,好好儿起来等吃早饭吧。”说罢,又嘱咐了潘师母几句,径出雇
车,赶往车站。
    模糊地听得行人在那里说铁路已断火车不开的话,潘先生想,“火车如果不开,倒
死了我的心,就是立刻免职也只得由他了。”同时又觉得这消息很使他失望;又想他要
是运气好,未必会逢到这等失望的事,那么行人的话也未必可靠。欲决此疑,只希望车
夫三步并作一步跑。
    他的运气果然不坏,赶到车站一看,并没有火车不开的通告;揭示处只标明夜车要
迟四点钟才到,这时候还没到呢。买票处绝不拥挤,时时有一两个人前去买票。聚集在
站中的人却不少,一半是候客的,一半是来看看的,也有带着照相器具的,专等夜车到
时摄取车站拥挤的情形,好作《风云变幻史》的一页。行李房满满地堆着箱子铺盖,各
色各样,几乎碰到铅皮的屋顶。
    他心中似乎很安慰,又似乎有点儿怅惘,顿了一顿,终于前去买了一张三等票,就
走入车厢里坐着。晴明的阳光照得一车通亮,可是不嫌燠热;坐位很宽舒,勉强要躺躺
也可以。他想,“这是难得逢到的。倘若心里没有事,真是一趟愉快的旅行呢。”
    这趟车一路耽搁,听候军人的命令,等待兵车的通过。
    开到让里,已是下午三点过了。潘先生下了车,急忙赶到家,看见大门紧紧关着,
心便一定,原来昨天再四叮嘱王妈的就是这一件。
    扣了十几下,王妈方才把门开了。一见潘先生,出惊地说,“怎么,先生回来了!
不用逃难了么?”
    潘先生含糊回答了她;奔进里面四周一看,便开了房门的锁,直闯进去上下左右打
量着。没有变更,一点没有变更,什么都同昨天一样。于是他吊起的半个心放下来了。
    还有半个心没放下,便又锁上房门,回身出门;吩咐王妈道,“你照旧好好把门关
上了。”
    王妈摸不清头绪,关了门进去只是思索。她想主人们一定就住在本地,恐怕她也要
跟去,所以骗她说逃到上海去。“不然,怎么先生又回来了?奶奶同两个孩子不同来,
又躲在什么地方呢?但是,他们为什么不让我跟去?这自然嫌得人多了不好。——他们
一定就住在那洋人的红房子里,那些兵都讲通的,打起仗来不打那红房子。——其实就
是老实告诉我,要我跟去,我也不高兴去呢。我在这里一点也不怕;如果打仗打到这里
来,反正我的老衣早就做好了。”她随即想起甥女儿送她的一双绣花鞋真好看,穿了那
双鞋上西方,阎王一定另眼相看;于是她感到一种微妙的舒快,不再想主人究竟在哪里
的问题。
    潘先生出门,就去访那当通信员的教育局职员,问他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
思。那人回答道,“怎么没有?他还说有些教员只顾逃难,不顾职务,这就是表示教育
的事业不配他们干的;乘此淘汰一下也是好处。”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
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一口气奔到自己的学校里,提起笔来就
起草送给学生家属的通告。通告中说兵乱虽然可虑,子弟的教育犹如布帛菽粟,是一天
一刻不可废弃的,现在暑假期满,学校照常开学。从前欧洲大战的时候,人家天空里布
着御防炸弹的网,下面学校里却依然在那里上课:这种非常的精神,我们应当不让他们
专美于前。希望家长们能够体谅这一层意思,若无其事地依旧把子弟送来:这不仅是家
庭和学校的益处,也是地方和国家的荣誉。
    他起好草稿,往复看了三遍,觉得再没有可以增损,局长看见了,至少也得说一声
“先得我心”。便得意地誊上蜡纸,又自己动手印刷了百多张,派校役向一个个学生家
里送去。公事算是完毕了,开始想到私事;既要开学,上海是去不成了,他们母子三个
住在旅馆里怎么挨得下去!但也没有办法,惟有教他们一切留意,安心住着。于是蘸着
刚才的残墨写寄与夫人的信。
    下一天,他从茶馆里得到确实的信息,铁路真个不通了。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
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没精没采地踱到学校里,
校役回报昨天的使命道,“昨天出去送通告,有二十多家关上了大门,打也打不开,只
好从门缝里塞进去。有三十多家只有佣人在家里,主人逃到上海去了,孩子当然跟了去,
不一定几时才能回来念书。其余的都说知道了;有的又说性命还保不定安全,读书的事
再说吧。”
    “哦,知道了;潘先生并不留心在这些上边,更深的忧虑正萦绕在他的心头。他抽
完了一支烟卷以后,应走的路途决定了,便赶到红十字会分会的办事处。
    他缴纳会费愿做会员;又宣称自己的学校房屋还宽敞,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
一的时候收容妇女。这是慈善的举措,当然受热诚的欢迎,更兼潘先生本来是体面的大
家知道的人物。办事处就给他红十字的旗子,好在学校门前张起来;又给他红十字的徽
章,标明他是红十字会的一员。
    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在手,象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现在什
么都安全了!但是……”想到这里,便笑向办事处的职员道,“多给我一面旗,几个徽
章罢。”他的理由是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而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
遗失了,不如多备几个在那里。
    办事员同他说笑话,这东西又不好吃的,拿着玩也没有什么意思,多拿几个也只作
一个会员,不如不要多拿罢。
    但是终于依他的话给了他。
    两面红十字旗立刻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可是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
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一个红十字徽章早已缀上潘先生的衣襟,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
给与潘先生一种新的勇气。其余几个呢,重重包裹,藏在潘先生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
他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个是阿二的。”虽然他们远处在那渺茫难接的
上海,但是仿佛给他们加保了一重险,他们也就各各增加一种新的勇气。
    三
    碧庄地方两军开火了。
    让里的人家很少有开门的,店铺自然更不用说,路上时时有兵士经过。他们快要开
拔到前方去,觉得最高的权威附灵在自己身上,什么东西都不在眼里,只要高兴提起脚
来踩,都可以踩做泥团踩做粉。这就来了拉夫的事情:恐怕被拉的人乘隙脱逃,便用长
绳一个联一个拴着胳臂,几个弟兄在前,几个弟兄在后,一串一串牵着走。因此,大家
对于出门这件事都觉得危惧,万不得已时,也只从小巷僻路走,甚至佩着红十字徽章如
潘先生之辈,也不免怀着戒心,不敢大模大样地踱来踱去。于是让里的街道见得又清静
又宽阔了。
    上海的报纸好几天没来。本地的军事机关却常常有前方的战报公布出来,无非是些
“敌军大败,我军进展若干里”的话。街头巷尾贴出一张新鲜的战报时,也有些人慢慢
聚集拢来,注目看着。但大家看罢以后依然不能定心,好似这布告背后还有许多话没说
出来,于是怅怅地各自散了,眉头照旧皱着。
    这几天潘先生无聊极了。最难堪的,自然是妻儿远离,而且消息不通,而且似乎有
永远难通的朕兆。次之便是自身的问题,“碧庄冲过来只一百多里路,这徽章虽说有用
处,可是没有人写过笔据,万一没有用,又向谁去说话?——枪子炮弹劫掠放火都是真
家伙,不是耍的,到底要多打听多走门路才行。”他于是这里那里探听前方的消息,只
要这消息与外间传说的不同,便觉得真实的成分越多,即根据着盘算对于自身的利害。
街上如其有一个人神色仓皇急忙行走时,他便突地一惊,以为这个人一定探得确实而又
可怕的消息了;只因与他不相识,“什么!”一声就在喉际咽住了。
    红十字会派人在前方办理救护的事情,常有人搭着兵车回来,要打听消息自然最可
靠了。潘先生虽然是个会员,却不常到办事处去探听,以为这样就是对公众表示胆怯,
很不好意思。然而红十字会究竟是可以得到真消息的机关,舍此他求未免有点傻,于是
每天傍晚到姓吴的办事员家里去打听。姓吴的告诉他没有什么,或者说前方抵住在那里,
他才透了口气回家。
    这一天傍晚,潘先生又到姓吴的家里;等了好久,姓吴的才从外面走进来。
    “没有什么吧?”潘先生急切地问。“照布告上说,昨天正向对方总攻击呢。”
    “不行,”姓吴的忧愁地说;但随即咽住了,捻着唇边仅有的几根二三分长的髭须。
    “什么!”潘先生心头突地跳起来,周身有一种拘牵不自由的感觉。
    姓吴的悄悄地回答,似乎防着人家偷听了去的样子,“确实的消息,正安(距碧庄
八里的一个镇)今天早上失守了!”
    “啊!”潘先生发狂似地喊出来。顿了一顿,回身就走,一壁说道,“我回去了!”
    路上的电灯似乎特别昏暗,背后又仿佛有人追赶着的样子,惴惴地,歪斜的急步赶
到了家,叮嘱王妈道,“你关着门安睡好了,我今夜有事,不回来住了。”他看见衣橱
里有一件绉纱的旧棉袍,当时没收拾在寄出去的箱子里,丢了也可惜;又有孩子的几件
布夹衫,仔细看时还可以穿穿;
    又有潘师母的一条旧绸裙,她不一定舍得便不要它:便胡乱包在一起,提着出门。
    “车!车!福星街红房子,一毛钱。”
    “哪里有一毛钱的?”车夫懒懒地说。“你看这几天路上有几辆车?不是拚死寻饭
吃的,早就躲起来了。随你要不要,三毛钱。”
    “就是三毛钱,”潘先生迎上去,跨上脚踏坐稳了,“你也得依着我,跑得快一点!”
    “潘先生,你到哪里去?”一个姓黄的同业在途中瞥见了他,站定了问。
    “哦,先生,到那边……”潘先生失措地回答,也不辨问他的是谁;忽然想起回答
那人简直是多事——车轮滚得绝快,那人决不会赶上来再问,——便缩住了。
    红房子里早已住满了人,大都是十天以前就搬来的,儿啼人语,灯火这边那边亮着,
颇有点热闹的气象。主人翁见面之后,说,“这里实在没有余屋了。但是先生的东西都
寄在这里,也不好拒绝。刚才有几位匆忙地赶来,也因不好拒绝,权且把一间做厨房的
厢房让他们安顿。现在去同他们商量,总可以多插你先生一个。”
    “商量商量总可以,”潘先生到了家似地安慰。“何况在这样时候。我也不预备睡
觉,随便坐坐就得了。”
    他提着包裹跨进厢房的当儿,以为自己受惊太利害了,眼睛生了翳,因而引起错觉;
但是闭一闭眼睛再睁开来时,所见依然如前,这靠窗坐着,在那里同对面的人谈话,上
唇翘起两笔浓须的,不就是教育局长么?
    他顿时踌躇起来,已跨进去的一只脚想要缩出来,又似乎不大好。那局长也望见了
他,尴尬的脸上故作笑容说,“潘先生,你来了,进来坐坐。”主人翁听了,知道他们
是相识的,转身自去。
    “局长先在这里了。还方便吧,再容一个人?”
    “我们只三个人,当然还可以容你。我们带着席子;好在天气不很凉,可以轮流躺
着歇歇。”
    潘先生觉得今晚上局长特别可亲,全不象平日那副庄严的神态,便忘形地直跨进去
说,“那么不客气,就要陪三位先生过一夜了。”
    这厢房不很宽阔。地上铺着一张席子,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坐在上面,略微有疲倦
的神色,但绝无欲睡的意思。
    锅灶等东西贴着一壁。靠窗一排摆着三只凳子,局长坐一只,头发梳得很光的二十
多岁的人,局长的表弟,坐一只,一只空着。那边的墙角有一只柳条箱,三个衣包,大
概就是三位先生带来的。仅仅这些,房间里已没有空地了。电灯的光本来很弱,又蒙上
了一层灰尘,照得房间里的人物都昏暗模糊。
    潘先生也把衣包放在那边的墙角,与三位的东西合伙。回过来谦逊地坐上那只空凳
子。局长给他介绍了自己的同伴,随后说,“你也听到了正安的消息么?”
    “是呀,正安。正安失守,碧庄未必靠得住呢。”
    “大概这方面对于南路很疏忽,正安失守,便是明证。
    那方面从正安袭取碧庄是最便当的,说不定此刻已被他们得手了。要是这样,不堪
设想!”
    “要是这样,这里非糜烂不可!”
    “但是,这方面的杜统帅不是庸碌无能的人,他是著名善于用兵的,大约见得到这
一层,总有方法抵挡得住。也许就此反守为攻,势如破竹,直捣那方面的巢穴呢。”
    “若能这样,战事便收场了,那就好了!——我们办学的就可以开起学来,照常进
行。”
    局长一听到办学,立刻感到自己的尊严,捻着浓须叹道,“别的不要讲,这一场战
争,大大小小的学生吃亏不小呢!”他把坐在这间小厢房里的局促不舒的感觉忘了,仿
佛堂皇地坐在教育局的办公室里。
    坐在席子上的中年人仰起头来含恨似地说,“那方面的朱统帅实在可恶!这方面打
过去,他抵抗些什么,——
    他没有不终于吃败仗的。他若肯漂亮点儿让了,战事早就没有了。”
    “他是傻子,”局长的表弟顺着说,“不到尽头不肯死心的。只是连累了我们,这
当儿坐在这又暗又窄的房间里。”
    他带着玩笑的神气。
    潘先生却想念起远在上海的妻儿来了。他不知道他们可安好,不知道他们出了什么
乱子没有,不知道他们此刻睡了不曾,抓既抓不到,想象也极模糊;因而想自己的被累
要算最深重了,凄然望着窗外的小院子默不作声。
    “不知道到底怎么样呢!”他又转而想到那个可怕的消息以及意料所及的危险,不
自主地吐露了这一句。
    “难说,”局长表示富有经验的样子说。“用兵全在趁一个机,机是刻刻变化的,
也许竟不为我们所料,此刻已……
    所以我们……”他对着中年人一笑。
    中年人,局长的表弟同潘先生三个已经领会局长这一笑的意味;大家想坐在这地方
总不至于有什么,也各安慰地一笑。
    小院子里长满了草,是蚊虫同各种小虫的安适的国土。厢房里灯光亮着,虫子齐飞
了进来。四位怀着惊恐的先生就够受用了;扑头扑面的全是那些小东西,蚊虫突然一针,
痛得直跳起来。又时时停语侧耳,惶惶地听外边有没有枪声或人众的喧哗。睡眠当然是
无望了,只实做了局长所说的轮流躺着歇歇。
    下一天清晨,潘先生的眼球上添了几缕红丝;风吹过来,觉得身上很凉。他急欲知
道外面的情形,独个儿闪出红房子的大门。路上同平时的早晨一样,街犬竖起了尾巴高
兴地这头那头望,偶尔走过一两个睡眼惺忪的人。他走过去,转入又一条街,也听不见
什么特别的风声。回想昨夜的匆忙情形,不禁心里好笑。但是再一转念,又觉得实在并
无可笑,小心一点总比冒险好。
四
    二十余天之后,战事停止了。大众点头自慰道,“这就好了!只要不打仗,什么都
平安了!”但是潘先生还不大满意,铁路还没通,不能就把避居上海的妻儿接回来。信
是来过两封了,但简略得很,比不看更教他想念。他又恨自己到底没有先见之明;不然,
这一笔冤枉的逃难费可以省下,又免得几十天的孤单。
    他知道教育局里一定要提到开学的事情了,便前去打听。跨进招待室,看见局里的
几个职员在那里裁纸磨墨,象是办喜事的样子。
    一个职员喊道,“巧得很,潘先生来了!你写得一手好颜字,这个差使就请你当了
吧。”
    “这么大的字,非得潘先生写不可,”其余几个人附和着。
    “写什么东西?我完全茫然。”
    “我们这里正筹备欢迎杜统帅凯旋的事务。车站的两头要搭起四个彩牌坊,让杜统
帅的花车在中间通过。现在要写的就是牌坊上的几个字。”
    “我哪里配写这上边的字?”
    “当仁不让,”“一致推举,”几个人一哄地说;笔杆便送到潘先生手里。
    潘先生觉得这当儿很有点意味,接了笔便在墨盆里蘸墨汁。凝想一下,提起笔来在
蜡笺上一并排写“功高岳牧”四个大字。第二张写的是“威镇东南”。又写第三张,是
“德隆恩溥”。——他写到“溥”字,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
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
    旁边看写字的一个人赞叹说,“这一句更见恳切。字也越来越好了。”
    “看他对上一句什么,”又一个说。
    1924年11月27日写毕
     
提示:
     
    这部作品写于1924年11月,发表于翌年元月《小说月报》第16卷第1期。这是作者描
写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代表作。
    作品以1924年江浙战乱为背景,描写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举家逃难的种种可
笑而又可鄙的行径。潘先生是个讽刺形象,在他的整个精神世界中,只有妻子、儿女与
自己的身家性命。为了维护财产安全,他主动让出学校作妇女收容所,并在自家的门前
挂了红十字的旗帜;为了保住饭碗,不得罪权贵,他违心地为军阀书写歌功颂德的牌匾。
作者为我们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不要人的尊严,没有社会意识,卑怯的利已主义者的
典型。潘先生这一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嘲讽、批判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屈服于丑恶现实的人生态度和性格弱点,也从侧面揭露了军阀混战给社会带来的埃和
苦难。
    作者对潘先生这一形象既有调整、剥露,又有理解和屿,而这两方面又都不动声色
地消融于对感性生活的客观描写之中。作者长于冷静地解剖人物心理,通过人物的言行
和细节描写,把潘先生“临虚惊而失措,暂苟安而又喜”的心理状态,提示得十分透彻。
作品的布局严谨,结尾处尤见功力,余味缭绕,意蕴悠长。
     
    (张宝华)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文学视界(
 
  
返回目录: 叶圣陶文集    下一页: 

1999 - 2006 qiq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