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屋 : 网友文集 : 芦笛


 
仇恨将把我们领向何方?
     
    ──八·一五感言
     
芦笛
     
     
据伟大领袖的小蜜张玉凤同志回忆,他老人家垂暮之时看了部电影《粮食的故事》。当
看到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入城受到市民的夹道欢迎时,他先是忍不住抹眼泪,继则大放
悲声,引得所有在场的人都嚎啕大哭。“男儿有泪不轻弹”,倒底是什麽打动了这个马
上天子,竟让这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铁血人物激动得不能自
已而老泪纵横?
     
是他那自己一手营造出来的奇迹。当初井岗山那千来号人、七八百条枪竟会发展为数百
万大军,铁流滚滚,杀气腾腾,如狂飙,似疾雨,农奴戟从白山黑水卷到黎族村寨,五
星旗自两淮三湘插进泰(人泰)家竹楼。不管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如何,都不能不承认这
确实是人间奇迹。
     
是什麽促成了这奇迹?是林副统帅说的“精神原子弹”。这精神原子弹的核炸药是什麽?
是仇恨。“两军相逢勇者胜”,除了战略战术的高下、武器装备的优劣之外,军队士气
高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所谓士气的核心,就是仇恨。林副统帅对我军
建军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他在东北发明了“两忆三查”的新式整军运动。就是这种忆苦
运动,使憨厚的农家子弟化作了战场上怒吼的雄狮。
     
因为这仇恨造成的空前奇迹,伟大领袖从此迷信上了精神原子弹。这位马上得天下的万
岁爷在马上治天下,把中国建成了世上独一无二的以仇恨立国的国家。“不忘阶级苦,
牢记血泪仇”成了根本国策,仇恨被当成美德,残忍被视为坚强,在“咬住仇、咬住恨,
嚼碎了仇恨强咽下,仇恨入心要发芽”的战歌声中,全民族向著一个又一个国内外的假
想敌冲锋,练就了“对敌人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的铁石心肠。
     
这大概算得上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观。人类一切宗教、伦理、道德的核心就是一个
“爱”字,而一切社会赖以组成的纽带,也就是这个“爱”字。如果将仇恨作为民族内
聚力的源泉,则社会迟早要变成关著一群斗鸡的笼子,最后只剩下满笼鸡毛,遍地鲜血,
而这正是他老人家撒手西归时中国的模样。他老人家那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一
个的超级大脑忘记了一个小小的事实:原子弹只是一种大规模杀人武器,而精神原子弹
释放出来的只是巨大的兽性与破坏力。
     
尽管邓公在伟大领袖逝世后仅两年多就毅然宣布停止“阶级斗争”,战无不胜的毛泽东
思想却已经化作了民族魂。当年有首歌唱道:“大江南北留下了您的身影,五湖四海回
响著您的声音。”它说的的确是事实。如今放眼神州,何处不可见他老人家那魁梧的幽
灵?听听网上高论,何时不可闻那绕梁不绝如缕的余音?在伟大领袖的言传身教下,我
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更善于破坏一个新世界。“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
在其中”,破坏已经成了我们的本能冲动,仇恨则是咱们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国际纠纷
的良方。就连咱们那根深蒂固的仇日情怀,在某种程度上又何尝不是拜他老人家之赐?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日本人欠下的累累血债深恶痛绝,因他们对往日的罪行拒不低头
而气愤难平。然而我却又禁不住常常想:咱们如此仇恨“倭猪”们,到底有什麽实际意
义?要达到一个什麽样的目的?楼下有人说,咱们要灭了倭国。这种豪言壮语,早在抗
战军兴时就有人发过。根据叶圣陶的文章,当年曾有爱国志士贴出大标语,道是:“剿
灭倭国!”“杀到东京去!”这口号的确是气壮山河,虽则后者令人想起李逵的“杀到
东京去夺了鸟位”的抱负。不过时代到了今天,想必我们大多数人已经长大成人,不会
再把这种“大刀向鬼子们的坦克砍去”的儿语当回事。咱们现在的抱负,不是灭了谁谁
的问题,是如何避免窝里反起来、自己灭了自己的问题。
     
因此,看来我们恨日本人,是因为他们拒不认罪,而我们仇日,就是要达到让他们低头
的目的。然而这是不是说,如果我们的仇恨多一些,日本人认罪的可能性就大一些,推
诿的余地也就小一些,反之,如果我们越不怎麽仇恨他们,他们赖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这在逻辑上说得过去麽?如果两国处於交战状态,仇恨的强弱当然影响士气的高低,从
而影响战争的结局。然而据我所知,目前两国之间似乎并不处於战争状态。相反,中国
的经济建设,仰赖于日本那位大财东的正多。无论人民怎样憎恨“倭猪”,逼著政府去
为此打仗的可能性比和老美翻脸的可能性还小得多──不管怎样,“倭猪”们从不对中
国的人权说三道四。
     
既然咱们不大可能逼著政府去为咱们灭了倭国,给咱们报仇雪恨,那麽光是仇恨一通,
好像并不能就此吓倒了“倭猪”们。恰恰相反,仇恨总是互相传染、互相感应的。天下
未有被人痛恨而不恨人者。“倭”们并不真的是“猪”,人家和咱们一样五官俱全,你
道人家不知道咱们的心事麽?被咱们如此仇恨,就是泥人也有个土性儿。要老倭一面恨
我们,一面又向咱们赔罪,这可能吗?他们不道歉还恨咱们,咱们就自然更恨他们,如
此恨来恨去,真要成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两个国家挤在一起,
离不能离,断不能断,打不能打,和不能和,彼此越来越仇恨,这“长恨歌”越唱越响,
越唱越没个完,似乎总不是个办法吧?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政治智慧来解开这个死结?
     
退一步说,让我们假设“倭猪”们让我们的仇恨吓得屁滚尿流,乖乖认了错,赔了钱,
那又怎样?我们的仇恨会不会就此烟消云散?我看难说。不管老倭们怎样低眉顺眼,伏
低做小,如同大相国寺的泼皮见了鲁智深一般“扁扁的伏”,恐怕总还要有那麽一些人
“虽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而且说不定反倒要怅然若失起来。何以故?我们已
经如此习惯于仇恨这种“精神食粮”,它已成了我们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需要。我们
恨过从慈禧到蒋介石那一切人民公敌卖国贼,恨过从美帝、苏修直到越南霸权主义那一
切敌国,恨过从刘文彩、黄世仁、“黑六类”直到李登辉、陈水扁那一切阶级敌人……。
如果某天忽然实现世界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再也找不到某种人或事来仇恨,咱们
恐怕要象做不了官的孔老二一样惶惶如也,那骤然的失重感,恐怕会让我们再也难以把
握人生!
     
如拙作《为什麽要了解日本》所说,我们对日本人的仇恨和反感,基本上是一种义愤,
但我们的仇恨竟如此强烈,不能不说其中含有不正常的因素。扪心自问,我们的仇日情
怀中有没有嫉恨的成份?我们看他们时,象不象那只教会了老虎十八般武艺而被徒弟赶
到树上的猫,或是那个被隔壁的暴发户买走祖传良田的破落户?再往深处想想,我们又
该如何解释自己那如此不对称的爱与恨?如果我们仇日真是因为曾有那麽多的同胞被他
们杀害和糟踏,而并非因为这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仇恨异族的理由,那麽我们又该如何
解释我们对烈士、对死难者的漠不关心,对幸存下来的“慰安妇”如此残忍?
     
仇恨是一把两面刃,无论是义愤还是嫉恨,它们都是会伤害自己的反常心态。如果我们
的仇日情怀得不到化解而越演越烈,它迟早要变成祸根。初中语文中有一篇古文是这样
描述“匹夫之怒”的:“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脱了帽子光著脚用头撞地),而我们
最擅长的就是这种“以头抢地”的匹夫之怒。几十年撞下来,咱们的三魂七魄已经去了
两魂六魄,再撞下去只怕要魂归离恨天,上兜率宫里接著恨去。
     
美国有人写了本《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政治预言小说,说的是中国大乱,日本人借口保
护日资,派兵在山东登陆,某个新军阀为了实现其政治野心,充当“民族英雄”,以核
弹攻击日本,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老实说,老芦看了这本书后只吓得冷汗直冒。莫说
人家危言耸听,不信请去大陆作个民意调查,看看有多少人反对对著东京甩核弹!世上
再也没有哪个民族象咱们这样轻贱人命,象咱们这样对核战争毫不在乎(这也是拜伟大
领袖之赐)。中国未来不乱则已,若乱的话,那深不可测的中日仇恨必是祸胎,野心家
们不去利用这巨大的政治资源才怪。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历史的经验值得注
意。”历史上利用仇外情绪实现个人目的的野心家,曾经给民族带来了比异族入侵还要
深重的灾难。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我们的仇日情怀是为来日预酿大难,似乎也不是毫无
根据。
     
如此说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就此忍气吞声,不管人家过去怎麽作贱咱们,现在又如何坚
不认错、洋洋得意,咱们都得“相逢一笑泯恩仇”?不是这麽说。我这里想说的,是盲
目的“抽象”的仇恨不仅於事无补,而且会把我们引向灾难。如果我们真是忘不了九泉
之下那死不瞑目的千万同胞,就不能光知道升虚火,发高烧,在未来让更多的同胞含恨
奔向泉路;我们如果真是那麽拿死人当回事,最起码得确凿地知道当初死了多少人,是
怎麽死的,死者姓甚名谁;要控诉日本鬼子的战争罪行,我们首先得知道他们干了些什
麽坏事,在哪儿干的,有什麽证据;我们痛恨日本人死不认错,首先得弄明白人家一般
民众是怎麽想的,我们该怎样去说服他们。右派又有些什麽借口,我们当如何用铁的证
据去驳倒他们;如果我们的政府既不想彻底开罪日本财东,心里却又对旧债愤愤不平,
就应该停止包办民意,将政府外交与民间交涉分开,放手让当年的受害人索赔,使人民
和政府的心态或多或少恢复平衡;最主要的是,我们如果真拿当年那空前的国耻当回事,
与其象某作家热衷于“抵制日货”那一类浅薄的煽情,莫如向国内的长虹集团学习,先
以日为师,学会了人家的本事后造出大批物美价廉的电视机来将日货逐出市场。一句话:
只要中国成了强大的国家,何愁讨不还昨日的公道!有工夫去以头抢地,不如还是将这
头好好留著,用在正经用途上。
     
三十年代在南京,数百名中国平民乖乖地排著队跪在地下,耐心地等著十来个鬼子的
“大和魂”斩向自己的颈间;四十年代在奥斯维辛,千百名犹太人秩序井然地健步走进
毒气室。一个民族竟会演出这种荒谬绝伦的悲剧,不能不说是该民族极大的耻辱。然而
人家犹太民族知耻,痛定思痛,痛极生智,痛极生勇,发愤立国,硬是在强敌包围的大
漠中建立和保卫了自己的家园。不知道我们这个永远不会吸取教训的民族,会不会从这
个榜样里得到某种仇恨之外的启迪?
     

  
返回目录: 芦笛杂文集    下一页: 传统文化与四不象

1999 - 2006 qiq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