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屋 : 现代 : 梁晓声


 
             如果已没人和你玩平等的
           游戏,那么你何不培养起自己
           和自己玩的习惯?——独自沉
           思便是绝对可以一个人“玩”
           的游戏。哪怕所思无聊,也不
           必嘲笑自己。
             打麻将一打半宿就不无聊
           了吗?
             装出悠闲的样子专去往人
           最多的地方凑热闹也挺无聊的
           啊……
     
    狡猾是一种冒险。
    现代的动物学家们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动物们不但有习性,而且有种类性格。野
牛是种类性格非常高傲的动物,用形容人的词比喻它们可以说是“刚恒自用”。进攻死
了的东西,是违反它的种类性格的。人常常可以做违反自己性格的事,而动物却不能。
动物的种类性格,决定了它们的行为模式,或曰“行为原则”也未尝不可。改变之,起
码需要百代以上的过程。在它们的种类性格尚未改变前,它们是死也不会违反“行为原
则”的。而人正是狡猾地利用了它们呆板的种类性格。现代的动物学家们认为,野中之
所以绝不践踏或抵触死尸,还因为它们的“心理卫生”习惯。它们极其厌恶死了的东西。
视死了的东西为肮脏透顶的东西。惟恐那肮脏沾污了它们的蹄和角。只有在两种情况下
才发挥武器的威力——发情期与同类争夺配偶的时候,和与狮子遭遇的时候。它的“回
马枪”也可算作一种狡猾的。但它再狡猾,也料想不到,狡猾的人为了谋杀它,宁肯佯
装成它视为肮脏透顶的“死尸”……
    狡猾往往是弱类被生存环境逼迫出来的心计。而人却不同。人将狡猾的能力用以对
付自己的同类,显然是在人比一切动物都强大了之后。当一切动物都不再可以严重地威
胁人类生存的时候,一部分人类便直接构成了另一部分人类的敌人。
    在一部分人对付另一部分人,成千上万的人对付成千上万的人的情况下,人类的狡
猾就更狡猾了。于是心计变成了诡计。
    智慧,乃是人类克服狡猾劣习的良方。智慧是一种力求避免冒险的思想方法。
    一个人过于狡猾,在人际关系中,同样是一种冒险。其代价是,倘被公认为一个狡
猾的人了,那么也就等于被公认为是一个卑劣的人一样了。谁要是被公认为是一个卑劣
的人了,几乎一辈子都难以扭转人们对他或她的普遍看法。而且,只怕是没谁再愿与之
交往了。这对一个人来说,可是多么大的一种冒险,多么大的一种代价啊!
    一个人过于狡猾,就怎么样也不能成其为一个可爱可敬之人了。对于处在同一人文
环境中的人,将注定了是危险的。对于有他或她存在的那一人文环境,将注定了是有害
的。因为狡猾是一种无形的武器。因其无形,拥有这一武器的人,总是会为了达到这样
或那样的目的,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之,直到为自己的狡猾付出惨重的代价。但那时,
     
    一个人过于狡猾,无论他或她多么有学识,受过多么高的教育,身上总难免留有土
著人的痕迹。也就是我们的祖先们未开化时的那些行为痕迹。现代人类即使对付动物们,
也大抵不采取我们祖先们那种种又狡猾又冒险的古老方式方法。狡猾实在是人类种的性
格的退化。使人类降低到仅仅比动物的智商高级一点点的阶段。比如吉尔伯特岛人用啃
咬的方式猎杀章鱼,谁能说不狡猾得带有了动物性呢?
    人啊,为了我们自己不承担狡猾的后果不为过分的狡猾付出代价,还是不要冒狡猾
这一种险吧。试着做一个不那么狡猾的人,也许会感到活的并不差劲儿。
    当然,若能做一个智慧之人,常以智慧之人的眼光看待生活,看待他人,看待名利
纷争,看待人际磨擦,则就更值得学习了……
    现代人受到困扰的方面是越来越多了,现代人需要散心的时候也越来越多了。所以
旅游业得以发展。旅游业证明着人类对自身的体恤。
    于中国而言,所谓“名牌”正在多起来。一旦“名牌”了,便价格飞扬。另一种
“名牌”却越来越少了——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之下,价廉物美的名牌。
    所以,为了暴利,商标大战的硝烟烽火,远甚于质量优劣的激烈竞争。所谓“名牌”
过剩之日,便是“名牌”柬之高阁,成了商店里的摆设和仓库里的积货之时了。待“名
牌”不得不急待处理,“名牌”也就掉价得很了。
    在一个充满贪欲的时代,骗人有时是极其简单的,不受诱惑不被骗不上当,反而需
要更高的理性了……
    对于某一个人而言,有些时候,仅仅有钱就够了。
    对于某一个民族而言,许多时候,仅仅有钱是不够的。
    对于某一国家而言,一切时候,钱都不过是这样一种东西——你可以说它很主要,
你可以说它太主要,你可以说它非常非常重要,但你永远都不能说,永远都不能真的认
为,它是惟一重要的东西。
    放眼隔洋望去,物质发达国家的许多人们,包括他们的许多富人,并非都满面样和
与安泰,并不都像吃饱了饮足了睡够了无忧无虑了的猩猩。“世纪末心态”这个词是他
们概括出来的,便是一个明证。相对于我们,他们是地球上先富起来了的一部分人类。
这一部分人类似乎仍被什么所困扰着。似乎仍陷于某种忧郁之中。似乎心存着种种的惶
惑……
    那仍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忧郁使他们惶惑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正羡慕着他们的这
一个时代,他们却访佛觉得是处在“世纪末”?
    那便是对我们人类自身的惶惑。我们人类的心灵之中某种宝贵东西的沙化现象混灭
现象正固扰着我们。
    那宝贵的东西便是人类对自己同类的爱心,便是人们对自己同胞的爱心。爱心混灭
的人类、只能是这地球上一切动物中最为凶恶可怕的动物。
    我们不可能指望中国暴发了的那些个所谓富豪去爱我们穷困的同胞们。这种指望是
迂腐的。暴富者无爱心。这几乎是一条规律。他们作出的样子,那也必定搀杂了太多的
其他目的。他们首先要保留住的,是他们的金钱和财富。他们要在爱和善方面进化,并
从这两方面对待我们的普遍之同胞,将注定了要比我们期待的时间长久得多。甚至只能
指望他们的下一代。上一辈为富不仁,下一代或下下一代,才进化为有良知的富人,这
也几乎是一条规律。
    人在地上更觉得作为一个人的重要。一旦升入万米以上的高空,升人云层,当地上
的一切在你眼前不复存在了,你不禁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渺小得如同一粒宇宙的尘埃。
于是。倘若你曾以为自己是一个掌握权势者,一个具有某方面才华者、一个奠定了某种
社会地位者而亦骄亦种过的话,那么你就不但会感到自己的渺小,甚至会感到自己的卑
俗。
    当代人日渐地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满世界寻找美丽,一种满世界建筑繁华。
    人类的普遍心理恰恰是在满足了对繁华的向往之后才开始寻求和建设美丽的。
    游览故宫,更使人感到的是王权的威仪。参观巴黎的皇家宫闱,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的,却是艺术的光辉。中国的历史,是王权的历史。法兰西的历史上,记载过极辉煌的
举鼎艺术的世纪。
    有一个法国家庭,为父母者都是有身份的人,惟一的儿子却成了“朋客”。父母苦
口婆心,想尽…切方式,无法教育过来。最后父母有一天对儿子说:“既然你认为是
‘朋窖’那么好,爸爸妈妈也陪你当‘朋客’!”于是双双辞退了工作,也改装成儿子
那种衣不遮体的样子,也剃了奇形怪状的发式。跟随儿子到处流浪、乞讨。久而久之,
儿子终于忍受不了,哀求父母:“爸爸妈妈你们别这样了嘛!”父母问:“做‘朋客’
不是很好吗?我们已习惯了这样生活,要和你共同这样生活下去!”儿子说:“你们这
样失去了一个人应有的自尊,太令我伤心难过了!”父母说:“我们就你一个孩子,你
怎么没想到我们是多么替你感到伤心难过啊?与荣惧荣,与损俱损。你要是继续做‘朋
客’,我们一家三口永远都做‘朋客’好啦!”
    久而久之,儿子终于回心转意。
    真堪称西方为父母者之“黑色幽默”一例也!
    西方的人际准则因为是礼貌的,所以并不导致,人人都失去了朋友。因为是有距离
的,所以“反友为敌”的现象不多。
    人的心灵之靡看来在相对敞开的同时也应该是相对关闭的。大多数人努力而严肃地
维护着自己心灵的独立性。人人如此,形成社会公德,形成交友准则,不但维护了自己
心灵的独立性,同时也维护了他人心灵的独立性。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隐私或隐情。人
人的心灵深处都必然需要珍藏某种隐私或隐情。珍藏而不示人,表明着一种自重。以诚
相待而不长驱直人,亦表明着一种修养。
    有人将自己的心灵当成“公共场所”,也希望他人将自己的心灵当成“公共场所”。
这之间就派生出第三种心态的人——一方面将自己的心灵严密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像贼
似的时时企图溜人别人的心灵,要发现点什么。中国有句话——“以心换心”,体现在
一般人际交往之中,则被曲解为以自己的隐私换他人的隐私,以自己的隐情换他人的隐
情。而中国又有句话——“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不好了的时候,换了出去换了
进来的,便成了肆意作践或者肆意践踏的双方的“抵押品”。有几多中国人临死的时候,
心灵中仍为自己保存着一点什么并且不曾被践踏过?
    一种历史造成一种文化。一种文化造成一种文明。一种文明造成一种民族。一种民
族造成一部分人类。一部分人类总要寻找到更能表现他们自己安慰他们自己的艺术,包
括文学。
    一不留神,你生活的周围,就会有一两个你熟悉的人说变就变成深圳人了。
    亲情加上友情,据我想来,便该是所谓家乡观念或曰家乡情结的最主要的内涵了吧?
    作家的创作激情,有时是要靠文学的氛围去激励和鞭策的……
    单有文化的历史,而没有经济发展的腾飞伴舞,无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座
城市而言,其实是可悲的。单有经济发展的腾飞,而没有文化的陪衬,无论对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乃至一座城市而畜,也同样是可悲的。“大款”们的钱不能自行地变成文化,
这是他们自身的悲哀。
    “能人”的意思,在北方,意味着社会关系多,别人办不成的事,“能人”出马,
马到成功,一办就成。比“能人”低一个档次的人,北方称之为“社会哥儿”,大概相
当南方的什么什么“仔儿”。“社会哥儿”是能人的外围社会关系,他们与“能人”相
互依存。“能人”办事有时是要靠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把别人办不成的事办成。
他们很乐于帮“能人”忙活,鞍前马后,在所不辞。为的是自己通过为“能人”帮忙的
机会,显示社会存在价值,编织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网,进而跃上一个社会档次,由“社
会哥儿”而“能人”,比“能人”高一个档次的人,北方称之为“能爷”。一位“能
爷”,往往统领着许多“能人”。
    他们非是由于“一不小心”成了名人,而是很合乎必然逻辑地成了名人。所以他们
的知名度不会被公众轻易从头脑中抹去。
    人贵有自知之明。
    名人尤其贵有自知之明。
    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某些名人及所谓名人,其实是很缺乏自知之明的。有时简
直到了太缺乏自知之明的地步。
    一切名人都如同三维绘画,甚至五维绘画。你表面看到的也许根本不是那绘画的真
本。真本隐藏在表面的色彩、线条和图案的后面。那真本需要首先将目光散视开来再凝
视起来,需要将绘画贴近了移远了再贴近了才能看到。表面的赏心悦目的风景的后面,
兴许豁然凸现的是别的什么奇形怪状的东西。
    我们了解一位著名的普通人或普通的名人的可靠方式,大抵还是读一读他们记载自
己成长经历和对世事人生发表自己感想、感受以及种种感慨的书。大抵在这一点上,
“文如其人”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有一定根据的。在这一点上,文人可以借其小说粉
饰自己包装包藏自己。但是散文、随笔、杂感这些文章,却堪称文人们自己的心灵的镜
子。好比给你一把斧子一把锯,你拿了可以摆出某种惟妙惟肖的架式冒充木匠,但是你
一旦拿起刨子,拿起凿子,被人以研究的目光注视着刨一个平面凿几个孔时,你究竟是
不是木匠,是几级木匠,则就原形毕露了。
    陈水贵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不是他选择了政治,而是政治选择了他。当年的悲剧还
在于,政治一旦选择了谁,谁的命运都难逃摆布。好比棉铃虫在哪一棉栋上产卵,哪一
棉株就必遭殃。
    我们因他人悲伤落泪,更多的时候,更经常的情况之下,只为着对我们的情感具有
影响的人们的不幸和死亡,并不与他们自身的伟大与平凡相关。
    每一种个人情感之所以能在我们心灵中被悟到价值,盖因它有其不可取代性。我哭
怀皑老师,亦是在哭自己的一份情感损失,还是在哭情感在生活中大面积流失的现象。
这一现象早已使我变成了一个以忧郁的日光看生活看现实的中年人了。当生活当现实从
我自己身边又夺走了我很看重的东西的时候,我的眼泪便会像—个孩子似的抑制不住了。
    我以为,情感是每一个人的“不动产”。它应该随着社会的文明而“升值”。它是
精神的“琉璃”。说到底,人类精神自我完善的终极目的,乃是为了使我们每一个人的
情感更丰富,更细腻,更符合人性的自然。货币升值情感贬值的时代,无论工业怎样的
发达,商业怎样的繁荣,其实都是令人悲哀而沮丧的。这不但会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百
万富翁之后依然觉得无奈的贫穷,而且会使我们每个人都陷入空前的孤独。
    在今天这么一个物欲横流,对物质的占有愿望极端膨胀,到处可见贪婪和经商野心
嚣噪不安的年月,我是很重视对于我的儿子的情感教育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将不
能留给他什么所谓的遗产。我对他的情感教育,乃是我对他的为父者的责任之一啊!
    一个人的名气,和一个人究竟可敬不可敬,有很多时候恰恰是成反比的。你往最普
通最平凡的人里去想想,他们的名字不大容易见报,他们几乎一辈子根本没可能在电视
里露面,他们的好品格才最是本质的,才最是无杂念的,才最是值得我们由衷去尊敬的!
    人作为人,虽在一切物质之中,却应同时在一切物质之上。归根结底,清贫者和大
富豪的生活都同样是有缺陷的。后者的缺陷里填的是金钱。
    人和植物、动物的区别,重要的一点恰恰在于人会设计自己的愿望,有实现这一愿
望的冲动。理想使人高出宇宙万物,理想使人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因而当人实现
这一愿望的冲动受挫,理想便使人痛苦。
    理想,说到底,无非是对某一种活法的主观的选择。客观的限制通常是强大干主观
的努力的。只有极少数人的主观努力,最终突破了客观的限制,达到了理想的实现,这
便使人对“主观努力”往往崇拜起来,以为只要进行了百折不挠的努力,客观的限制总
有一天将被“突破”。其实不然。
    所以我认为,有理想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放弃理想也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
有时,后一种态度,作为一种活着的艺术,乃是更明智的。有理想有追求是一种积极主
动的活法,不被某一不切实际的理想或追求所折磨,调整选择的方位,更是积极主动的
活法。
    一种活法,只要是最适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最美的。当然,这活法,首先该是
正常的正派的活法。
    一位作家培养另一个人成为作家这种事,古今中外实在不多。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作
家,关键恐怕不在培养,而在自身潜质。
    其实有些距离,是终生不能跨过的。
    一切生活都是生活,无论主观选择的还是客观安排的,只要不是穷困的、悲惨的、
不幸接踵不幸的,只要是正常的生活,便都是值得好好生活的。须知任何一种生活都是
有正面和负面的。帝王的权威不是农夫所能企盼得到的,但农夫却不必担心被杀身篡位。
一切名流的生活之负面的付出,都是和他们所获得的正面成比例的。人往高处走,水往
低处流——人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想法永远是天经地义无可指责的,但首先应是从最实际
处开始改变。
    荀子说过一句话——“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字面看来有点儿听天由命
的样子,其实强调的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没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哪还谈得上什么积
极进取呢?机遇可能随时会向你招手,只要你是有所准备的。
    三十岁至四十岁得到的,绝不会是你最后得到的。同样三十岁至四十岁未得到的,
并不意昧着你一生不能实现。你的一生也许将几次经历得到、失去,再得到、再失去,
有时你的人生轨迹竟被完全彻底地改变,迫使你一切从头开始。谁准备的方面多,谁应
变的能力强,谁就越能把握住一份儿属于自己的生活。当代社会越向前发展,则越将任
何一种事业与人的关系,变成为不离不即,离离即即,偶尔合一,偶尔互弃的关系。
    生活里的邪狞多了,人也不由变得有戒心了。坦诚已是这样子日渐变成虚伪,良善
已是这样子日渐变成怀疑,进而觉得日渐变成了生活里的一种负担。一个正日渐地变得
虚伪起来的人,大抵是奉献不出多少真情抚慰别人的心灵的。连自己都对自己看透了,
都对自己很不屑的人,还是以不走近他为好。
    但当年那份深切的理解和了解,似乎竞能延伸至今。依旧成为我们内心里的一份情
怀。
    到处都有花儿开放。从石缝般的生存环境中,如果竟有花儿长出来了,开放了,我
觉得,这一过程,孕含着人对“命运”二宇的不平凡的注释啊!人类精神之高贵和可歌
可泣,由此亦可见一斑矣!
    心上的悔如牛痘结了疯,其下生长出了一层新嫩的思想——人对人的爱心应是高于
一切的,是社会起码的也是必要的原则。当这一原则遭到歪曲时,人不应驯服为时代的
奴隶。获得这一种很平凡的思想,我们当年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啊!……
    为爱情而死,也许是高雅的错误。
    只有那些明知自己做不到的人,才往往喋喋不休地证明自己……
    彼此产生了爱情的年轻人们,是无法掩饰他们默默相看时那种含情脉脉的目光的。
受到表扬有时对一个人不是好事。
    对于人,怀疑乃是接近天性的。人有时用一辈子想去相信什么,但往往在几分钟甚
至几秒钟内就形成了某种怀疑,并且像推倒多米诺骨脾一样影响他人……
    怀疑是一种心理喷嚏,一旦开始便难以中止。其过程对人具有某种快感。尤其当事
关重大,当怀疑和责任感什么的混杂在一起,它往往极迅速地擅变为远离客观的结论,
一切推理都会朝一个主观的方向滑行……
    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之下,倘对出于高尚冲动而死的人,哪怕他们死得并不其
所一—一表现出即使一点点儿轻挑,也是有讳人心的。是的,你可以为之遗憾和叹息,
但请别趁机讥嘲……
    某些时候,众人被一种互相影响的心态所驱使而做的事,大抵很难停止在最初的愿
望。好比许多厨子合做一道菜,结果做出来的肯定和他们原先商议想要做成的不是一回
事。在此种情况下,理性往往受到嘲笑和轻蔑。而激情和冲动,甚至盲动,往往成为最
具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精神号角。人人似乎都有机会可能像三军统帅一样一呼百应千应万
应一一那正是人人平时企盼过的。因而这样的时候对于年轻的心是近乎神圣的。那种冲
动和激情冲荡起的漩涡,仿佛是异常辉煌的,魅力无穷的,港被吸住了就会沉人蛮顽之
底……
    追悼更是活人对死的一种现实的体验,它使生和死似乎不再是两件根本不同的事,
而不过是同一件事的两种说法了,它使虏诚的人倍加心怀虏诚,使并不怎么虏诚的人暗
暗感到罪过。这种庭诚乃是人类最为奇特的虏诚,肯定高于人对人产生崇拜时那种虐诚。
相比之下,前者即便超乎寻常也被视为正常,而后者即便寻常也会显得做作……
    即使神话或童话以一种心潮澎湃的激越之情和——种高亢昂奋的自己首先坚信不移
的腔调讲述。也会使人觉得像一位多血质的国家元首的就职演说。故而,多血质的人可
以做将军,但不适于出任国家元首。因为他们往往会把现实中的百姓带往神话或童话涅
磐……
    普遍的人们,无论男人抑或女人,年轻的抑或年老的.就潜意识而言,无不有一种
渴望生活戏剧化的心理倾向。因为生活不是戏剧,人类才创造了戏剧以弥补生活持久情
况之下的平常。许多人的许多行为,可归结到企图摆脱平常这一心理命题。大抵,越戏
剧化越引人入胜……
    虐诚于今天的年轻人,并非——种值得保持的可贵的东西。不错,即使他们之中说
得上虏诚的男孩儿和女孩儿,那虐诚亦如同蝴蝶对花的虏诚。而蝴蝶的虏诚是从不属于
某一朵花的。他们的虐诚——如果确有的话,是既广泛又芜杂的。并且,一般不能用年
来计算其持久性.而只能用月、日甚至时……
    一种权威,如果充分证明了那的确是—种权威的话,如果首先依恃它的人一点儿不
怀疑它的存在的话,那么看来,无论在何时何地,它就不但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可以
驾驭任何人任何一种局面的。在似乎最无权威可言的时候和情况下,普通的人,其本质
上,都在盼望着有人重新管理他们的理性,并限制他们的冲动。人,原来天生是对绝对
的自由忍耐不了多久的。我们恐惧自己行为的任性和放纵,与我们有时逆反和逃避权威
的心理是一样的。我们逃避权威永远是一时的,如同幼儿园的儿童逃避阿姨是一时的。
我们本质上离不开一切权威,这几乎是我们一切人的终生的习惯。无论我们自己愿意或
不愿意承认,事实如此……
    希望是某种要付出很高代价的东西。希望本身无疑是精神的享受,也许还是世界上
最主要的精神的享受。但是,像其它所有不适当地享受着的快乐一样,希望过分奢求,
定会受到绝望之痛苦的惩罚。某种危险的希望,是非理性的,所期待产生的乃是不合乎
规律的事件,乃是希望者的过分要求罢了。危险的希望改变了正常的过程,从根本上说,
是只能破坏实现什么的普遍规则的……
    行动总是比无动于衷更具影响力。任何一种行动本身便是一种影响。任何一种行动
本身都能起到一种带动性。不过有时这种带动性是心理的、精神的、情绪的、潜意识的、
内在的、不易被判断的,而另一些时候则是趋之若鸷的从众现象……
    爱是一种病。每一种病都有它的领域:疯狂发生于脑;腰痛来自椎骨;爱的痛苦则
源于自由神经系统,由结膜纤维构成的神经网。情欲的根本奥秘,就隐藏在那看不见的
网状组织里。这个神经系统发生故障或有缺陷就必然导致爱的痛苦,呈现的全是化学物
质的冲击和波浪式的冲动。那里织着渴望和热情,自尊和嫉恨。直觉在那里主宰一切,
完全信赖于肉体。因为它将人的生命的原始本能老老实实地表达出来。理性在那里不过
是闯人的“第三者”……
    我时常觉得,一根联系自己和某种旧东西的韧性很强的脐带断了。我原是很习惯于
从那旧东西吸收什么的,尽管它使我贫皿,使我营养不良。而它如今什么也不能再输导
给我了。它本身稀释了,谈化了,像冰溶为一汪水一样。脐带一断,婴儿落在接生婆血
淋游的双手中。我却感到,自己那根脐带不是被剪断的,它分明是被极扯断的,是被拽
断的,是打了个死结被磨断的。我感到自己仿佛是由万米高空坠下,没有地面,甚至也
没有水面,只有一双血淋淋的接生婆的手……
    而我已不是一个婴儿,是一个男人,一个长成了男人的当代物种,一个自由落体……
    我只有重新成长一次。
    我虽已长成一个男人,可还不善于吸收和消化生活提供给我的新“食物”。我的牙
齿习惯于咬碎一切坚硬的带壳的东西,而生活提供给我的新“食物”,既不坚硬也不带
壳。它是软的、黏的,还粘牙,容易消化却难以吸收……
    我必须换一个胃吗?
    我必须大换血吗?
    我更常常觉得我并没有被一双手真正托住。或者更准确地说,我并没有踏在地上,
而不过是站在一双手上……
    大人们,不是常常让婴儿那么被他们的双手托着的吗?……
    骆驼有时会气冲中斗,突然发狂。阿拉伯牧人看情形不对,就把上衣扔给骆驼,让
它践踏,让它噬咬得粉碎,等它把气出完,它便跪主人和好如初,又温温顺顺的了……
    聪明的独裁者们也懂得这一招。
    当代人变得过分复杂的一个佐记,便是通俗歌曲的歌词越来越简单明了……友情与
所谓“哥儿们义气”是有本质区别的。“哥儿们义气”连流氓身上也具有,是维系流氓
无产者之间普遍利害关系的链条;而友情是从人心通向人心的虹桥……
    尽管现实之人际正变得虚伪险诈、但并非已到了“他人皆地狱”的程度。只要我们
稍微留意,便不难观察到,常言“他人皆地狱”者,其实大抵活得相当快意,—点儿也
不像在地狱之中受煎熬——人们,千万要和他们保持距离啊!
    宽忍而无原则,其实是另一种怯儒……
    中国许多方面的问题,或曰许多方面的毛病,不在于做着的人们,而在于不做或什
么也做不了或根本就什么也不想做甚至连看着别人做都来气的人。做着的人,即使也有
怨气怒气,大抵是一时的。他们规定给自己的使命不是宣泄,而是做。不做或什么也做
不了或根本就什么也不想做甚至连看着别人做都气不打一处来的人,才有太多的功夫宣
泄。因为他们气不打一处来,所以他们总处在生气的状态。所以他们总需要宣泄。宣泄
一次后.很快就又憋足了另一股气。这股气那股气无尽的怨气怒气邪气,沆瀣一气,氤
     
    我常和人们争论——我以为做人之基中原则是,你根本不必学怎样做人。所谓做人
的人.和一个本色的人,完全两码事。再会做人的人.归根到底,也不过就是“会作人”
而已。一个“会”字,恰说明他或她是在“作”而不是“做”。
    我绝不与“会作人”的人深交。这样的人使我不信任。因为他或她在接受我的信任
或希望获得我的信任时,我怎知他或她那不是夜“作”?想想吧,一个人,尤其一个男
人,“会作人”地活着而不是作为…个人地活着,不使人反感吗?倘我是一个女人,无
论那样的男人多么风流碉搅,多么英俊潇洒,我也是爱不起来的。除非我和他一样,都
是“作”人的行家。我简直无法想象一个女人和一个善于“作”人的男人睡觉的那一种
古怪感觉,那,斯其时做爱便是“作”爱……
    事实上,一个男人永远也无法了解一个女人。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是深入不到女人
的心灵内部去的。女人的心灵是一个宇宙,男人的心灵不过是一个星球而已。站在任何
一个星球上观察宇宙,即使借助望远镜,你又能知道多少、了解多少呢?……
    女人无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女人,都有希望被某个男人充分理解的渴望——女人对
女人的理解无论多么全面而且深刻,都是不能使她们获得慰藉的。这好比守在泉眼边而
渴望一钵水。她们要的不仅是水,还有那个盛水的钵子……它是一颗男人打算信赖她托
负给她的心。倘不明白这个道理的女人,不是一个成熟的女人。有些女人,在她们刚刚
踏人生活不久,便明白了这个道理,她们是幸运的;有些女人,在她们向这个世界告别
的时候,也许还——直役弄明白这个道理。她们真是不幸得很……
    好女人是一所学校。
    一个好男人通过一个好女人走向良好的人生……
    一个男人的—百个男朋友,也没有一个好女人好;一个男人的一百个男朋友,也不
能替代一个好女人。好女人是一种教育。好女人身上散发着一种清丽的春风化雨般的妙
不可言的气息,她是好男人寻找自己,走向自己,然后又豪迈地走向人生的百折不饶的
力量……
    好女人使人向上。事情往往是这样:男人很疲惫,男人很迷恫,男人很痛苦,男人
很狂躁;而好女人温和,好女人冷静,好女人有耐心,好女人最肯牺牲。好女人暖化了
男人,同时弥补了男人的不完整和幼稚……
    人道乃是人类尊重生命的道德;人性乃是人类尊重人的悟性。而爱证明,人不但和
动物一样有心脏,还有动物没有的心灵……
    没有一个女人,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完整的家庭。人类首先创造了“女人”二字,
其后才创造了“家庭”一词。女人,对于男人们来说,意昧着温暖、柔情、抚慰、欢乐
和幸福。有男人的刚强,有男人的坚忍,有男人的自信,有男人的勇敢,甚至也有男人
的爱好和兴趣……但是男人们没有过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是的,从来没有过。而只有
女人们带给男人们,并为他们不断设计,不断完善,不断增加,不断美化的幸福。“幸
福”是一个女性化的词。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几个年龄界线,使人对生命产生一种紧迫感,一种惶惑。二十五
岁、三十岁、三十五岁……二十五岁之前我们总以为我们的生活还没开始,而青春正从
我们身旁一天天悄然逝去。当我们不经意地就跨过了这人生的第一个界线后,我们才往
往大吃一惊,但那被诗人们赞美为“黄金岁月”的年华却已永不属于我们。我们不免对
前头两个界线望而却步,幻想着能逗留在二十五岁和三十岁之间。这之间的年华,如同
阳光映在壁上的亮影,你看不出它的移动。你一旦发现它确是移动了,白天已然接近黄
昏,它暗了,马上就要消失。于是你懵懵懂懂地跨过了人生的第二个界线,仿佛被谁从
后猛推一掌,跌入一个本不想进入的门坎……
    人除了自己的躯壳需要一个家而外,心灵也需要一个“家”的,至于那究竟是一处
怎样的所在,却因人而异了……
    心灵的“家”,乃是心灵得以休憩的地方,休想的代词当然是“请勿打扰”。
    是的,任何人的心灵都是需要休想的——所以心灵有时候不得不从人的家里出走,
找寻自己的“家”……
    遗憾的是,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家,而我们疲惫的心灵却似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谎言是有惯性的。当它刹住,甩出的是真实……
    男人宁愿一面拥着女人的娇体,吻着她的香唇,同时听着她娓娓动听的关于爱的谎
言,而不愿女人庄重地声明她内心里的真话——“我根本不爱你”——故我们简直设法
说男人在这种时候究竟是幻想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由此可见,幻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在特殊情况之下是可以统一的。拥吻着现实而做超现实的幻想,睁大眼睛看看,我们差
不多都在这么活着……
    因为在生活中没有所谓“乎等”可言乃是大的前提,所以人在游戏的时候力求定下
诸多“平等”的原则……
    几乎每一个人都极言自己的活法并不轻松,可是几乎每一个人都不肯轻意改变自己
的活法,足见每一个人都具有仿佛本能的明智——告诉他或她,属于他或她的活法,也
许最是目前的话法……
    言论自由的妙处在于——当你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似乎便
无话可说了……
    当护士在你的臀部打针的时候,你若联想到你敬畏而又轻蔑的某些大人物的屁股上,
也必留下过针眼儿,你定会暗自一笑,心里乎和许多……
    人:给我公平!
    时代:那是什么?
    人;和别人一样的一切!
    时代:你和哪些别人一样?
    朋友,你一定也留意过秋天的落叶吧?一些半黄半绿的叶子,浮在平静的水面上,
向我们预示着秋天的最初的迹象。秋天的树叶是比夏天的树叶更美丽的。阳光和秋风给
它们涂上了金黄色的边儿。金黄色的边儿略略向内卷着,仿佛是被巧手细致地做成那样
的,仿佛是要将中间的绿包裹起来似的。那绿,也与夏天的绿不同了。少了些翠嫩,多
了些釉青。叶子的经络,也显得格外的分明了,像血管,看去仍有生命力在呼吸……它
们的时柄居然都高翘着,一致地朝向前方,像一艘艘古阿拉伯的海船……树是一种生命,
叶亦是一种生命。当明年树上长出新叶时,眼前这些落叶早已腐烂了。它们一旦从树上
落下,除了拾标本的女孩儿,谁还关注它们呢?而这恰恰是它们两种色彩集于一身,变
得最美丽的时候。而使它们变得美丽的,竟是死亡的色彩……
    人也是绝不能第二次重度自己的某一个季节的。故古人诗曰一一“莫道桑榆晚,为
霞尚满天。”人啊,钟爱自己的每一个人生季节吧!也许这世界上只有钱这种东西才是
越贬值越重要的东西。生活的的确确是张着大口要每一个人不停地用钱喂它。而每一个
人又都不得不如此。随处可见那样一些人,他们用钱饲喂生活,如同小孩儿用糖果饲喂
杂技团铁笼子里的熊一般慷慨大方。而不把生活当成那头熊的人,则经常最感缺少的竟
是钱……
    在人欲横流的社会,善良和性行为同样都应有所节制。无节制的前者导致愚蠢,无
节制的后者——我们都已知道,导致艾滋病……
    我的大多数同代人是这样的一些人——如同大潮退后被遗留在沙滩上的鱼群,在生
活中啪啪嗒嗒地蹦跳着,大张着他们干渴的嘴巴,大裂着他们鲜红的腮,挣扎而落下一
片片鳞,遍体伤痕却呈现出令人触目惊心的活下去的生命力。正是那样一种久经磨顾的
生命力,仿佛向世人宣言,只要再一次大潮将他们送回水中,他们虽然遍体伤痕但都不
会死去。他们都不是娇贵的鱼。他们将在水中冲洗掉磨进了他们躯体的尖锐的沙粒……
    然而时代作用于他们的悲剧性在于——属于他们的大潮已过……
    对于一个男人,任何一个有魅力的女人,要取代一个死去了的女人在他心灵中的位
置的话,绝不比用石块砸开一个核桃难。不管她生前他曾多么爱她。而反过来则不一
样……
    大多数女人天生比男人的心灵更忠于情爱……
    人生有三种关系是值得特别珍惜的——初恋之情,患难之交,中学同学之间的友谊。
中学同学是有别于大学同学的。大学同学,因为“大”了,则普遍是理性所围的关系,
难免掺杂世故的成分。但在中学同学之间,则可能保持一种少男少女纯正的真诚。在中
学同学之间,即使后来学得很世故的人,往往也会羞于施展、就算当上了总统的人,见
了中学时代的好朋友,也愿暂时忘记自己是总统的。而见了大学同学,却会不由自主地
时常提醒自己,别忘了我已经是总统……
    宁静的正确含义是这样的——它时时提醒我们这世界是不宁静的……
    我们通常所说作为“灵魂”的东西,恐怕原本未必是那么不喜欢孤独的东西,恐怕
原本未必是那么耐不住寂寞的。也许恰恰相反,不喜欢孤独的是人自身,耐不住寂寞的
也是人自身。而“灵魂”,其实是个时时刻刻伺机寻求独立时时刻刻企图背叛人却又无
法彻底实现独立的东西……
    看电影是娱乐,办丧事也容易导向娱乐。而且是可以身心投入的娱乐。是可以充当
主角、配角、有名次的群众演员和一般性无名次的群众演员的娱乐。大办便意味着有大
场面,有大情节,有大高潮……
    能够给心灵以安宁的爱情,无论于男人亦或女人,都不啻是一件幸事。安宁之中的
亲呢才适合氤氲出温馨。而温馨将会长久地营养爱情。
    爱情的真谛可以理解为如下的过程——第一,是爱上一个人;第二,是被一个人所
爱;第三,至关重要的是,祈求上帝赐助两者同时发生……
    中国的贫穷家庭的主妇们,对生活的承受力和忍耐力是极可敬的,她们凭一种本能
对未来充满撞撮,虽然这憧憬是朦胧的,盲目的,带有虚构的主观色彩的。她们的孩子,
是她们这种憧憬中的“佛光”……
    九十年代的姑娘有九十年代的她们的特点。或者毫无思想。毫无思想而又“彻底解
放”,也便谈不上有多少实在的感情。或者仿佛是女哲人,自以为是女哲人。年纪轻轻
的便很“哲”起来,似乎至少已经活了一百多岁,已经将人间世界看得毕透一般。男人
便觉得那不是姑娘,而是尤物。即令美得如花似玉,也不过就是如花似玉的尤物。这两
类,都叫我替她们的青春惋惜。又有九十年代的心理艾滋病传染着她们——玩世不恭。
真正的玩世不恭,也算是一种玩到家了的境界。装摸作样的玩世不恭,那是病态。九十
年代的姑娘装摸作样的玩世不恭,和封建社会思春不禁的公主小姐们装模作样的假正经
是一码事。
    爱情方面的幸福,不过是人心的一种纯粹自我的感觉。心灵是复杂而微妙的东西。
幸福并不靠别人的判断才得出结论。一个人倘真的认为自己是幸福的,那么他或她便无
疑是幸福的……
    我们曾经从自诩自恃的“无产阶级”的立场所嗷嗷指斥的“小资产阶级”的情调,
我认为实实在在的是人类非常普遍的富有诗意的情调。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断然没有了这
一种情调,那真不知少男少女们会变成什么样子?恋爱中的年轻人怎么彼此相爱?而我
们的生活又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有两种人对孤独最缺少耐受力。一种是内心极其空旷的人,一种是内心极其丰富的
人。空旷,便渴望从外界获得充实。丰富,则希图向外界施加影响。而渴望从外界获得
充实的孤独比希图向外界施加影响的孤独可怕得多,它不是使人的心灵变得麻木,而是
使人的心灵变得狂躁。
    空旷的心灵极易被幽暗笼罩。人类情感的诗意和崇高的冲动会在这样的心灵中消退,
低下的欲念和潜意识层的邪恶会在这样的心灵萌生。像野草茂长在乱石之间。
    在昆虫方面,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而在人,为什么常常反过来?为什么我们会
这么长久,这么长久地容忍这…种丑恶的嬗变?我们每个人都根本无法预测,将会有怎
样的悲剧突然降临在我们头上。等你从某种祸事或不幸中惊醒,你或许已经失去了原先
的生活,以及一切维系那种生活的条件。你面临着另…种从前绝不曾想到过的严峻生活,
整个世界仿佛在你面前倾斜了。在这种情况下——人能忍受自己,便能忍受一切。
    怀念是一种相会的形式。我们人人的情感都曾一度依赖于它的……
    怀念,这是人作为人的最本质的、最单纯的、最自己的、最顽固的权利,它为人心
所拥有。当人心连这种任什么人的什么威慑也无法剥夺的权利都主动放弃了,人心就不
过是血的泵罢了……
    富有者的空虚与贫穷者的空虚是同样深刻的,前者有时甚至比后者更咄咄逼人。抵
御后者不过靠本能,而抵御前者却靠窖智的自觉。对贫穷的人来说,富人的空虚是“矫
情”;对富人来说,穷人的空虚是“破罐子破摔”一一两种人都无法深人对方的心灵里
去体验。这种互相无法体验的心理状态只能产生一种情绪,那就是彼此的敌意……
    中国人尊崇“伯乐”,西方人相信自己。
    “伯乐”是一种文化和民族心理方面的国粹。故中国人总在那儿祈祷被别人发现的
幸运。而西方人更靠自己发现自己。十位“伯乐”的价值永远也不如一匹真正的千里马。
如果“伯乐”只会相马,马种的进化便会导致“伯乐”们的失业。
    对马,“伯乐”是“伯乐”;对人,“伯乐”今天包含有“靠山”和“保护人”的
意思……
    所谓“正统”的思想之对于我的某些同代人们,诚如旧童装之对于长大了的少女,
她们有时容忍不了别人将它们贬为“过时货”,乃是因为她们穿着它们确曾可爱过。时
代之所以是延续的,正由于只能在一代人的内心里结束。而历史告诉我们,这个过程比
葡萄晒成干儿的时间要长得多……
    大多数人在学会了与生活“和平共处”的时候,往往最能原谅自己变成了滑头,但
却并不允许自己变成恶棍。我们可以做到职听滑头哲学保持沉默,但毕竟很难修行到容
忍恶棍理论冒充新道德经的地步……
    而人类的希望也许正体现在这一点上。
    对于三十多岁的女人,生日是沮丧的加法。
    三十三岁的女人,即或漂亮,也是谈不上“水灵”的。她们是熟透了的果子。生活
是果库,家庭是塑料袋儿,年龄是储存期。她们的一切美点,在二十三岁这一储存期达
到了完善——如果确有美点的话,熟透了的果子是最不易储存的果子。需要储存的东西
是难以保鲜的东西。三十三岁是女人生命链环中的—段牛皮筋,家庭生活既能神长它老
化它又能保佐它的弹性。这就是某些女人为什么三十四岁了、三十五岁了、三十六岁了
依然觉得自己逗留在三十二岁上,依然使别人觉得她们仍像二十三岁的缘故。也是某些
女人为什么一过三十三岁就像秋末的园林没了色彩、没了生机一片萧瑟的缘故……
    女人需要自己的家乃是女人的第二本能。在这一点上,她们像海狸。普通的女人尤
其需要自己的家,哪怕像个小窝一样的家。嘲笑她们这一点的男人,自以为是在嘲笑平
庸。他们那种“超凡脱俗”的心态不但虚伪而且肤浅。他们忘了他们成为男人之前无一
不是在女人们构造的“窝”里长大的。不过人类筑窝营巢的技巧和本领比动物或虫鸟高
明罢了……
    喜欢照镜子的男人绝不少于喜欢照镜子的女人。女人常一边照镜子一边化妆和修饰
自己。男人常对着镜子久久地凝视自己,如同凝视一个陌生者,如同在研究他们为什么
是那个样子。女人既易接受自己,习惯自己,钟爱自己,也总想要改变自己。男人既苦
于排斥自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也总想要认清自己……
    大多数女人迷悯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个男人。大多数男人迷悯地寻找着自我。
    男人寻找不到自我的时候,便像儿童一样投入女人的怀抱……
    男人是永远的相对值。
    女人是永远的绝对值。
    女性被认为是一个女人之后,即或仍保留着某些孩子的天性,其灵魂却永不再是孩
子。所以她们总是希望被当作纯洁烂漫的儿童。男性被认为是一个男人之后,即或刮鳞
一样将孩子的某些天性从身上刮得一干二净,其灵魂仍趋向于孩子。所以他们总爱装
“男子汉”。事实上哪一个男人都仅能寻找到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很小的一部分。正如
哪一个女人都不能寻找到一个不使自己失望的“男子汉”一样……女人是男人的小数点,
她标在他一生的哪一阶段,往往决定一个男人成为什么样的男人。
    我们看到高大强壮伟岸挺拔的男人挽着娇小柔弱的女人信心中足地走着,万勿以为
他必是她的“护花神”,她离了他难以生活;其实她对于他可能更重要,谁保护着谁很
不一定……爱神、美神、命运之神、死神、战神、和平之神、胜利之神乃至艺术之神都
被想象为女人塑造为女人,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勘查人类的心理历程,在最成熟的某
一阶段,也不难发现儿童天性的某些特点,实乃因为人类永远有一半男人。一个民族如
果没有出息,不是因为女人在数量上太多,而是因为男人在质量上太劣……
    一个苦于寻找不到自我才投入女人怀抱的男人,终将会使她意识到,他根本不是她
要寻找的男人,而不过是延长断奶期的孩子。对于负数式的男人,女人这个小数点没有
积极意义……
    婚前与婚后,是男人和女人的爱之两个境界。无论他们为了做夫妻,曾怎样花前月
下,曾怎样山盟海誓、如胶似漆、形影不离、耳鬓厮磨、卿卿我我,曾怎样同各自的命
运挣扎拼斗、破釜沉舟、孤注一掷、不成功便成仁,一旦他们真正实现了终于睡在经法
律批准的同一张床上的风愿,不久便会觉得他们那张床不过就是水库中的一张木筏而已。
爱之狂风暴雨,闪电雷鸣过后,水库的平静既是宜人的也是庸常的……
    没有一种人生不是残缺不全的……
    任何人也休想抓住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人生句号。我们只能抓毁它。抓到手一段
大弧或小弧而已。那是句号的残骸。无论怎样认真书写,那仍像一个或大或小的逗号。
越描越像逗号。人的生命在胚胎时期便酷似一个逗号,所以生命的形式便是一个逗号死
亡本身才是个句号。
    生活有时就像一个巨大的震荡器。它白天发动,夜晚停止。人像沙砾,在它开始震
荡的时候,随之跳跃,互相磨擦。在互相磨擦中遍体鳞伤,在它停止之时随之停止。只
有停止下来才真正感到疲惫,感到晕眩,感到迷惑,感到颓丧。产生怀疑,产生不满,
产生忧怨,产生悲观。而当它又震荡起来的时候,又随之跳跃和摩擦。在跳跃和摩擦着
的时候,认为生活本来就该是这样的,盲目地兴奋着和幸福着。白天——夜晚,失望—
—希望,自怜——自信,自抑——自扬,这乃是人的本质。日日夜夜,循环不已,这乃
是生活的惯力满足是幸福的一种形式;比较是痛苦的一种形式;忘却是自由的一种形
式……
    男人需要某一个女人的时候,那个女人大抵总是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为了连
男人自己也根本不相信的赞语,女人便常将自己作为回报……
    成人有时想象死亡,正如儿童之有时想象长大……
    四十岁以后的女人最易对悄然逝去、悄然来临的岁月产生恐惧、对生命之仿佛修然
枯萎的现象产生惊悸。她们的老就像一栋老榴树,在她们内心里盘根错节,遮成不透风
不透雨不透阳光暗幽幽闷郁郁阴凄凄的一个独立王国。她们的情感只能在它的缝隙中如
同一只只萤火虫似的钻飞。那种奇妙的昆虫尾部发出的磷光在她们内心聚不到一起,形
成不了哪怕是一小片明媚的照耀,只不过细细碎碎闪闪烁烁地存在而已。幸运的是,当
她们过了五十岁以后,反而对皱纹和白发泰然处之了。如此看来,“老”是人尤其是女
人很快便会习惯的某一过程……
    在我们的生活中,自私自利和个性独立,像劣酒和酒精一样常被混为一谈,这真可
     
    “老”是丑的最高明的化妆师。因而人们仅以美和丑对男人和女人的外表进行评论,
从不对老人们进行同样的评论。老人是人类的同一化的复归。普遍的男人们和女人们对
普遍的老人们的尊敬,乃是人类对自身的同一化的普遍认可。
    今天,在城市,贫穷已不足以引起普遍的同情和怜悯。而富有,哪怕仅仅是富有,
则足以使许多人刮目相看了。一个以富为荣的时代正咄咄地逼近着人们。它是一个庞然
大物,它是巨鳄,它是复苏的远古恐龙。人们闻到了它的潮腥气味儿。人们都感到了它
强而猛健的呼吸。它可以任富人骑到它的背上,甚至愿意为他们表演节目,绝不过问他
们是怎样富的。在它爬行过的路上,它会将贫穷的人践踏在脚爪之下,他们将在它巨大
的身躯下变为泥土。于是连不富的人们,也惶惶地装出富者的样子,以迎合它嫌贫爱富
的习性,并幻想着也能够爬到它的背上去。它笨拙地然而一往无前地爬将过来,用它那
巨大的爪子拨拉着人。当它爬过之后,将他们分为穷的、较穷的、富的、较富的和极富
的。它用它的爪子对人世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它将冷摸地吞吃一切阻碍它爬行的事物,
包括人。它惟独不吞吃贫穷。它将贫穷留待人自己去对付……
    人们宁肯彻底遗忘掉自己的天性,而不肯稍忘自己在别人的田里是怎样的人或应该
是一个怎样的人。人们习惯了贴近别人看待我们的一成不变的眼光,惟恐自己一旦天性
复归,破坏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所以,和人忘乎所以玩一小时,胜过和人交往
一年对人的认识……
    是的,男人和女人构成人类的两大营垒。但他们和她们永远也不会冲突为两大敌对
的营垒。女人做女人更适合做的。男人做男人更适合做的。
    人类社会的文明不在于使男人和女人或者反过来使女人和男人都变得差不了多少。
恰恰相反,它将越来越关心男人和女人的一切方面的差别,越来越重视这一差别。在社
会分工方面,越来越细致地考虑到这一种差别。它的至高使命,是客观地、科学地重新
研究和分析,不同的男人和不同的女人都更适合做什么。
    男人是女人的镜子。通过她所爱的男人,可以判断她大抵属于哪一类女人。
    男人是各式各样的。时代的文明使男人的行业多起来。若取一种笼统的划分法,无
非也就这么几类:只能当官的,也能当官的,不能当官的,不愿当官的。都是女人的镜
子。
    这个时代“生产”出了太多太多除了文凭和学历其他一切方面太差太差的男人。科
举时代早已过去,时代需要的是不但有文凭有学历而且有实际能力的男人。女人们也是。
总有一天时代将宣布,它不需要太多太多的“书生”,他们过剩了。而女人们也将宣布,
她们看重的不只是男人的文凭和学历。
    男人是女人的镜子,女人是男人的学校。反过来不成立。女人并非男人的镜子。男
人选择女人的内容要较女人选择男人的内容肤浅得多,不易全面映照出他的生活观念。
男人也并非女人的学校。男人可以舍得花钱“包装”他所爱的女人,可以用他自己的生
活观念改变女人的生活观念,可以用他的思想方法影响女人的思想方法。但他无法教导
女人如何更女性化。因而男人对女人从本质上说没有塑造力。当代女人选择男人的困难
比任何时代都大得多了。这个时代注定了是女性的大苦闷时代。
    以一个凡夫俗子的人生观来看,世界本不是“空”的。人心也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
的“空”。如果真能达到那一种“空”,连掸都是应从内心里空掉的。
    我们纵观禅的历史,看到了朴素的唯物论和透彻的辩证法与意在哗众取宠的玄学,
像两根藤一样扭缠在一起。
    真与伪,有时简直就像一对一摸一样的孪生姐妹。你爱的是姐姐,很可能娶的是妹
妹……
    智慧不是知识。智慧根本不可能像知识一样互相传授。但智慧是可以互相启迪的。
而一切过分熔耀出来的智慧,都是在不同程度上贬值了的智慧。焙耀一旦是目的,智慧
也就在闪光的同时死灭了……
    一方面,禅学的列祖列宗认为,禅宗是不可能靠语言和文字去发扬光大的。另一方
面,他们十分清楚,离开了语言和文字,尤其若连语言都摈弃了,禅学的命脉也就会断
了。
    这是一个矛盾。
    语言是人类一切活动得以延续的最基本的方式。
    禅学绝不是完美的,更非无懈可击的。
    禅学给现代人的启示恰恰在于——人类倘执迷于追求一种完美,寻求所谓彻底的
“超界”,便会走向谬误。
    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几乎不可避免地经受着走向反面的考验。走向反面,几乎是
世间一切事物兴衰的必然规律。好比果树上的一只果子,由青涩到成熟的过程,乃“兴”
的过程;由成熟到落地的过程,乃“衰”的过程。谁也没有任何办法使一只成熟了的果
子不腐烂。怀有这种幻想的人,必和成熟了的果子一样走向果子的反面。聪明的办法,
是切开果,剔出种,栽培果树。改革是防止一切事物走向反面的惟一途径。而一切事物
总是在不停顿地走向反面。一切事物中都隐含有使得自身走向反面的内因。一切事物中
的这一种或几种内因,都具有在适应了改革,适应了内部条件结构发生逆转和变化之后,
继续走向反面的趋向性。因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因为“生命”二宇的含义,
简直就可以理解为走向反面。所以改革也只能是不可间断的“行动”。它伴随着“兴”
走向“衰”。伴随着“衰”走向“兴”。兴兴衰衰,衰衰兴兴,自然规律也。
    人的生命,本应是一个由务实到“虚空”的过程。每人都有义务为这社会作出一份
或大或小的贡献。道理是那么简单,因这社会,每时每刻都在许多方面尽义务于每一个
人。中青年,乃是为社会尽义务的最好年华。到了晚年,人的生命越接近终点,生命也
就越应更充分地属于人自己,恢复生命原本的自然和庄严。一个合乎自然规律的社会,
难道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吗?该“虚”的不肯“虚”,该“空”的不肯“空”。不该“虚”
的一代,则很是“虚”了起来。不该“空”的—代,则似乎很是“空”了起来。
    我敬仰禅之列祖列宗所倡导的那一种豁达乐观的生命风格。
    因为它对我们每一个人最起码的益处是——帮助我们解开心结,消除胸中种种块垒,
透过自我的改善,净化我们灵魂中的一切有碍于我们生命良好状态的污染、束缚、浮躁、
动乱、阴暗的念头和膨胀的欲望,使我们找到真实、本性、光明的自我。
    生命对人毕竟只有一次。在它旺盛的时候,尽其所能发光发热才更符合生命的自然。
若生命是一朵花就应自然地开放,散发一缕芬芳于人间;若生命是一棵草就应自然地生
长,不固是一棵草丽自卑自叹;若生命不过是一阵风则便送爽;若生命好比一只蝶何不
翩翩飞舞?……
    如今开口闭口玄谈禅机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因为已经成了一种时髦。我自柑与掸或
道或儒什么的是无缘的,而且不耻于永作凡夫俗子。凡夫俗子就该有点凡夫俗子的样子。
弹机可无,灵犀当有——那就是对人的理解,对人间真诚的尊重。这一种真诚的确是在
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能存在的,它是人心中的一种“维他命”。有时我百思不得其解,社
会越文明,人心对真诚的感受应当越细腻才是,为什么反而越来越麻木不仁了呢?那么
一种普遍的巨大的麻木有时呈现出令人震惊的状态来。也许有人以为那一种真诚是琐碎
的。
    可是倘若琐碎人生里再无了“琐碎”的真诚,岂非只剩下了渣滓似的琐碎了吗?诚
然几本书并不可能就使谁的人生真的变得不琐碎。
    作如是想除了妄自尊大,还包含有自欺欺人……
    虞诚是需要一点儿耐心去换取的。于我于读者于生活中一切人,该都是这样吧?今
天——几乎是每一个人的最普遍的机会。因为每一个人都拥有许多许多今天。
    我相信一个生活原则:如果你有可能帮助别人,哪怕是极小的帮助,而你不去实践,
是不应该的。
    与土地与人民贴近过的岁月,纵然艰苦,纵然沉重,也是值得重新认识的。穿透历
史的思想,必能立足于现实。
    不错,开拓精神乃人类的崇高冲动。赴艰蹈苦永远是可歌可泣的事迹。但,四十万
之众,历时中年之久,我们付出的青春、汗水、热血乃至生命,与应该创建的实绩并不
成正比。因而沉淀下来的,若仅仅是时过境迁的个人经历的自我欣赏,忽略了对我们自
身的自省,以及对历史的批判责任和义务,则我们未免显得浅薄了……
    我们曾像希腊神话中被巨人西西弗斯滚动的石头,我们曾像西西弗斯做过许许多多
滚动石头般的无用功。
    罗丹曾雕塑过不朽的“思想者”……
    石头的“思想者”即或不朽也只不过是作思想状的石头而已。
    民间的形形色色的幸福者们,都各有其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不幸的尾巴。林林种种
的踌躇满志的人们,活在林林种种的人生阴影之中。那么多人的那么多欲望,那么多目
的、目标、野心和雄心,因了那么多的人、事,变成那么多别人一眼便能看穿或别人一
辈子也想象不到的心病……
    人人都有一份儿快乐。区别仅仅在于大小和多少。
    人人都向往所谓幸福,但人人都觉得它离自己越来越远,正如“宇宙”的边界离我
们越来越远……
    而快乐,也是一种不断消弭的感觉。成年人再也不会像孩子那股快乐了。六七十岁
的人再也不会像二三十岁的人那般快乐了。结了婚的男女再也不会像恋爱时那般快乐
了……
    将人生的所谓“幸福”降低为对快乐的感受,将对快乐的感受降低为对愉悦的体会,
对人生的质量作最寻常最朴素的认识,退而求其次——也许,当我们老了的时候,细想
想,倒可以对自己说:我这一辈子,还行……
    围观者,据我想来,是比那些流氓歹徒更可恨的。因为他们的围观,使暴行,使邪
恶,似乎变成了游戏,变成了热闹,变成了好玩儿的现象,变成了值得“白相”的事。
他们围观不发出愤怒的——尤其是男子汉们的愤怒的制止的呐喊,实际上等于对流氓歹
徒们的暴行的默默怂恿。
    如这种麻木不仁的病态的心理现象大面积地扩散着,弥漫着,大面积地传染我们中
国人之人心,结果会怎样呢?麻木不仁的将更加麻木不仁,进而不再耻于助约为虐。而
更多的人将变得麻木不仁起来,进而不觉其心的麻木不仁。流氓歹徒将更加猖狂,庆幸
这时代这世界本该就是他们胡作非为的天下……
    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不妨戏言曰小说家“失宠”。小说家“失宠”于两方面—
—在奥林匹斯山上,那个叫缪斯的女人呼前拥后的“艺术侍从”大大地增多了,小说家
已不独幸青睬;在奥林匹斯山下,小说家的中国血统的大多数“上帝”,没情绪追随在
小说家身后爬“山”,更匆言登“顶”了。何况中国当代小说家,自己尚且都在半山腰
蹒跚。
    新时期文学的确曾逐年“轰动”过,那既是文学现象,更是政治现象。或者,取一
个中性词,更是时代现象。“轰动效应”的失却,实际上亦是普遍的人们政治情绪的淡
化、变化、转化过程。与“新时期文学”同步,曾掀起一阵“文化热”,而现在“文化
不知何处去。此地空留文化城”。文学裸露在突几到来的商品时代,犹如少女失贞于凶
汉。文学的窘况并不能引起普遍的人们的怜悯。普遍的人们首先怜悯的是处在这样一个
太缺乏思想和精神准备的时代的自己。
    这个时代载负太多太重了,这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理承受也太多太重了——对封建主
义残余的憎恶,对野蛮资本主义现象的恐惧,对文明和发达资本主义模式的憧憬,对纷
呈张扬的种种现代思潮的困惑、对已被挤扁在意识形态中的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的
守而不固,弃而不舍的茫然、失落……天哦,安抚和慰藉包括我们的知识分子在内的人
们访惶浮躁的灵魂,小说是太力不从心了!“现代主义”不惟是形式是方法,更是内容
是观念是普遍社会心态受现代文明异化而导致的透视结果。被物质文明和文化教养所宠
的西方正脾中产阶层,一旦成为社会阶层的大多数,经由他们内心里滋生出来的委屈和
痛苦,并不亚于上个世纪元产者饥寒交迫之中的悲戚和呜咽。富足之后的痛苦,也许因
其富足了还痛苦,就更为深刻。然而不管多么深刻,毕竟难以打动尚苦于贫穷的普遍的
中国人。在我们的同胞们想来,西方人必是太娇贵了。西方中产阶层的自怜与自责意昧
着人类明天对自身的困惑吗?也许。但这明天与我们隔着世纪呢。
    “现代主义”小说曾作了崛起式的努力,但在我们整个文坛如漂筏沉浮于时代湍流
激浪中的今天,“现代主义”同现实主义一样,面临“阿里巴巴的山洞”般的迷律。并
且没有谁告诉我们那句神秘的咒语——“芝麻芝麻开门”。公而论之,“现代主义”即
使没有达到初衷,却毫无疑问地敲碎了现实主义一度相当坚硬的然而的确被教条所侄桔
的外壳,令其“吐故纳新”,焕发了不小的生机。也同时涂抹了文学调色板上的色彩对
比。但托起一轮文学夕阳的使命。实非“现代主义”所能胜任……
    广告色彩太浓的评论,言过其实的评论,纵然写得漂漂亮亮,潇潇洒洒,既败坏评
论的声誉,亦败坏小说的声誉。小说家和小说评论家也是社会消费者,请试想想,我们
误信广告,选购了商品,发觉并不像广告“吹”的那样,不是会产生种上当了的逆反心
理吗?我们的某些小说评论和某些小说,是不是已经被败坏了呢?小说家和小说评论家
之间的关系,应是“中通外直”,不饰脂粉。不以恶其人而恶其技。不以好其人而好其
技。下笔先无私,成文则磊落。
    奥林匹斯有“黄昏”。奥林匹斯无黑夜。人类悟透了许多事物,然而却永不丢弃。
诸如《圣经》便是这样。小说也是这样。小说是奥林匹斯山上的长明灯,有光耀辉煌之
时,也有烛照甚微之刻。
    但,人世不灭,此灯不熄。
    时代的变化对当代人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我们仿佛一步跨过了好几重门,横冲直
撞地就进入了一个我们一点儿都不适应的房间。这使我们——当代人觉得哪儿哪儿什么
什么都与过去不一样。我们毫无精神准备。我们困惑、我们迷悯。我们总希望相信点儿
什么。可我们对一切变化都不由得不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于是我们内心里空前的浮躁
了。即使在我们显得异常冷静的时刻。我们的内心里其实也是浮躁的。
    这是一个浮躁的大时代。
    杨(日方)一言不发,连目光也不旁视,瞅定一部分桌面。默默地吃饭。满口牙残缺
不全,吃得极慢极慢。他那一张刀条脸。瘦得不能再瘦。两腮塌陷,颧骨高突,一双眼
睛深深地隐蔽在眼窝里。面色青绿。每一嚼动,青绿的皱纹纵横的面皮便一紧一弛。给
我印象最强烈的是他的眉毛,左右眉首各有长长的两束,无羁地飞扬着,箭竖着。仿佛
除了剪断,是别无它法使其倒顺的。
    一缅怀起他,我对那过去了的历史充满悸怖——它使好人无端变成“罪人”,竟是
那么随便!那么轻而易举!并且连同无罪之人的无罪的意识,都一块儿奸污了!“手抄
本”恰恰是文化专制主义胎育出来的畸形儿。它在妊娠时期就往往宣布了对文化专制主
义的叛逆和挑战!文化专制主义愈是横行霸道,“手抄本”往往越是大量地诞生并广泛
地流传!其中自然难免糟粕,但往往杂有香花,甚至隐匿着奇葩异蕾。
    在阶级社会中,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不同的人性,但无论哪一个阶级的人性,都是
在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普遍人性的土壤上产生和演化而来的。因此,在各个阶级的人性
中,都有一种“共同人性”的根苗。特定的社会状态下,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这种“共
同人性”的根苗可能会被泯灭,也可能摆脱了阶级性的羁绊和制约,得到自由的充分的
发展,使一种超脱了阶级观念的人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其结
果无非两种可能:或者完成“人性的人类”的“复归”,或者被重新激化的阶级矛盾所
断裂。
    与人交谈,是人的本能愿望。本能愿望被外界或被自我“封闭”,人便会转而与自
己的心灵交谈。与自己的心灵交谈,这是一种特殊本领。这种本领,可能使人在任何逆
境中保持佐心灵的平衡,也可能使人丧失掉最后一部分生活热忱。这取决于人经常与自
己的心灵交谈些什么。人与自己的心灵交谈还要有所选择吗?这还算是人吗?我认为,
一个真正明智的人,是会应该知道在什么情况之下与自己的心灵交谈些什么的。人与别
人进行严肃交谈时不是应对别人抱有责任感吗?那么人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严肃交谈时,
不是也应对自己抱有责任感吗?有志于成为文学家的青年们,是要首先对文学确立一种
社会责任感的。有无这种对社会的责任感,是作家同一般能够写作的人的根本区别。是
否确立起这种责任感,是一个文学青年将来成为作家还是成为一般能够写作的人的分水
岭。
    人类创造了文学是为使生活变得更好。文学应该向人们提供高尚的、美好的、培养
情操和净化心灵的精神食粮。
    文学无论如何不应该成为销蚀人的生活意志和信念的自饮或诱惑别人共饮的“蚂
酒”。
    至于所谓“传世之作”呢?我想我的作品大抵是传不了世的。与命同存同亡,余愿
足矣。况且,生前要耐得住寂寞,身后事,鬼才去争长逐短。像王勃似的,淹死了,鬼
魂也要时时出现,吟咏自己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浪漫则浪
漫得可以,终究有点鬼里鬼气。就算是千古名句吧,不是后来亦被老渔翁指出,倘欠精
练,改为“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更佳吗?足见千古名句也经不起千古“推敲”
的。
    文学青年们是完全不必羞于以“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老道……”的起点去写作的。
须知不少作家都是这样开始的。须知第一个讲“那座山”、“那个老道”的,也许还可
能曾被视为杰作呢!只是后人的重重复复,才使他成为“老生常谈”的。可以用别人的
口吻去讲述,但不应去讲述别人讲述过的。只要你讲的“那座山”、“那个老道”,令
别人听了之后说:“原来还有这样一座山,原来还有这样一个老道,听了千百遍,今天
听到的和以往听到的不一样!”那你就已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文学很风光的时候,便会有太多写小说的男人和女人;文学不风光的时候,从中滤
下男作家和女作家……这乃是文学的规律。
    普遍的社会观念的改变造成普遍的欣赏观念的改变。普遍的欣赏观念的改变,冲击
着、动摇着部分作家传统的创作观念的基础,促使他们接受并探索新的文学观念。新文
学观念指导下的新文学创作,无疑会进一步引导人们的更新的欣赏趋向,影响和作用于
人们的欣赏心理。文学理论在这一文学阶段只能因势利导,无法强令统之、统而一之。
否则,理论将架空于这一活跃的文学阶段。理论的难以统一,绝不意昧着文学观念的混
乱。恰恰相反,它标志着创作实践的多样化和理论范围的开阔性。
    欣赏观念与创作观念的改变,是文学现象的两个方面。欣赏本身也是艺术。阅读一
部文学作品的过程,同时是体验着连续心理变化的过程。读者通过自己的感受,既检验
着也增强着作品的艺术力。因此我们可以说,作家不但创造文学,而且“创造”读者。
    真正的文学或艺术,它所肩负的使命是更艰巨了,从现在至未来,它所要征服的,
乃是人们心理上那种可能被社会进一步强化的,越来越趋就消遣的自然属性。它要掘动
人们心理上可能被这种趋就消遣的自然属性所捂盖的欣赏愿望,它只有在更高的含意上
更是文学,更是艺术,更具有区别于消遣的文学或艺术的欣赏价值……
    过去和现在,如同夜晚和白天,边缘是混在一起的。而当觉得现实分外生动的时候,
许多回忆则相应地更加清楚了。
    归根结底,一切人的一切回忆,都是对人的回忆。没有回忆,等于没有记忆。没有
记忆,等于是低级动物。回忆,有时是因忘却而有价值的。一切可耻之中,忘却也是一
种。而且无论怎样分析和解释,都是市侩式的可耻。
    回顾过去,乃为判断今天,思考将来。如果忘却是某种哲学,那么回忆便是一种责
任。一切记住的,同时应是自省的。
    当我们面对现实的时候——你能说谁比谁傻多少?生活改变我们是极其容易的。或
许,我们每个人,迟早总是要被生活改变成它所乐于认同的样子吧?一个时代如果矛盾
纷呈,甚至民不聊生,文学的一部分,必然是会承担起社会责任感的。好比耗子大白天
率领子孙在马路上散步,蹲在窗台上的家猫发现了,必然会很有责任感或使命感地蹿到
街上去。
    若一个时代,矛盾得以大面积地化解,国泰民安,老百姓心满意足,喜滋乐滋,文
学的社会责任感,也就会像嫁人了阔家的劳作妇的手一样,开始退茧了。好比现如今人
们养猫只是为了予宠。并不在乎它们逮不逮耗子。
    在耗子太多的时代,能逮耗子的猫才是好猫。
    在耗子不多的时代,不逮耗子的猫才是好猫,现在是一个最不必、认真讨沦文学的
的代。
    一个人二十多岁时认为非常好的姑娘,到了三十五六岁回忆起来还认为非常好,那
就真是好姑娘了。在二十多岁的青年眼中,姑娘便是姑娘。在三十五六岁乃至更大年龄
的男人眼中,姑娘是女人。这就很要命。但男人们都如此。所以大抵只有青年或年轻人,
才能真正看出一个“姑娘”的美点。到了“男人”这个年龄,觉得一个姑娘很美,实在
是觉得一个“女人”很美。这之间意念上的区别,有如看话剧与看电影的区别。
    女人到了哲人的地步,不复再是女人,而是怪物。即令美到如花似玉,也不过就是
如花似玉的怪物。真真地玩世不恭,那是一种境界。装模作样的玩世不恭,那是一种病
态。
    她们如此珍视友情,如同养蜂人珍惜蜂蜜。
    哗众取宠,你就使自己正确的观点也变成孤立的观点了。在个性、气质、风度和其
它一切方面,受人尊重的是质朴无华。
    心灰意懒之人,往往能吐真言。
    政治摆布人,如同猫摆布老鼠。
    会有多少人异常清醒地在装糊涂?想女人真是男人们心甘情愿的痛苦!
    爱情加同情,使男人对女人的爱成为怜爱。
    女子们的美丽是不同的,有的使男人想到性,有的使男人想到绞刑架,有的使男人
想到诗,有的使男人想到画,还有的能使男人们产生忏悔的念头……
    懦夫却只希望别人为真理拔出决斗之剑,而自己将胜利的小旗背在身后,连一声助
战的呐喊也不敢发出。倘邪恶倒下了,他们便举起小旗,分享勇士的荣耀。倘勇士倒下
了,他们便悄悄丢掉小旗,退隐到什么安全的角落,固守着卑下的沉默,期待着另一位
勇士挺身而出……
    更年期是女人到了不知把自己怎么办才好的年龄。
    女人天生是女人的对手。
    我真希望,受青年尊敬的,有德高望重的人,能够很慷慨地对许多青年说:“你是
一个好青年……”即便这个青年本身并不怎么好,如我一样。但那句话,具有着某种使
一个不怎么好的青年朝好的方面去努力,不朝坏的方面随意发展的约制力。
    我的不善交往,实实在在是不愿交往。我的不愿交往,实实在在是对目前社会上的
一种交际之风的“消极抵御”。
    有些时候一味地温良恭俭让不行。该动肝火的事,还是得动动肝火。
    所有的动物中,我最看不够的是犀牛。因为它从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它,也从不作态。
    我认为思考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严肃的时刻,神圣的时刻,是应当受到尊重的。
而干扰别人的思考,无论以什么方式,出于什么动机,良好的也罢,善意的也罢,都是
讨嫌的。
    谎话,是语言的恶性裂变现象。
    世上没有一个人敢声明自己从未说过谎。
    多一份真诚,多一个朋友。少一份真诚,少一个朋友。没有朋友的人,是真正的赤
贫者。谁想寻找到完全没有缺点的朋友,那么就连他自己都不可能成为他的朋友。一个
人有许多长处,却不正直,这样的人不能引为朋友。一个人有许多缺点,但是正直,这
样的人应该与之交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崇拜。这就是历史。历史有它自己的法则。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将来儿子长大了,当然会知道毛泽东是一位什么样的历史人
物。但是会不会崇拜毛主席,那就很难说了。
    没有精神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所谓社会文明,不过是写在布满灰尘的桌面上的词
句,在擦桌子的时候便被抹布一块儿擦掉了。
    当我们长大成人了,我们才感到失落。当我们失落了,我们才感到愤怒。当我们愤
怒了,我们才感到失望。当我们感到失望了,我们才觉醒。当我们觉醒了,我们才认为
     
    崇敬若非出于自愿,定然适得其反。
    传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照“传统”去做什么事,人们大抵心安理得。但某些“传
统”也往往是—种腐朽的力量。正是借助了这种力量,封建帝王的皇帝圣旨演变成为
“最高指示”……
    时间不等于金钱。“时间就是金钱”却等于说“金钱就是—切”。
    某些姑娘的美貌在她们自己看来不过是“期货”、是“股票”。可悲的是不能存入
什么银行,吃点“利息”。岁月无情,时间总使美貌贬值。不趁行情看涨换点什么是最
大的浪费,而有时间有精力有不泯的兴趣在她们之中“采购”的,非纨绔子第们莫属。
所以她们的归宿也就大抵只能有一个,成了他们的配偶。这个词比老婆、爱人或妻子更
准确。“自古红颜多薄命”,一点不假。穷小于买不起。买得起的也便换得起。“红颜”
们成命苦!
    争夺者的胜利从来都是被争夺者的最终选择。因为倘不愿被争夺,争夺者们便无胜
利可言。
    见得多了,对美貌的评价就有点苛刻。
    笑非表情,而属武器,女人身上可怕的意味就大大超过可爱的意味了。
    某些女人是一元一次方程,你不必列式便能解出“根”。
    女人的脾气永远和男人对她们的爱成正比。
    小虹则显得那么矜持,矜持中流露出几分高傲。那种对于男人是武器的微笑,在妻
面前又变为盾牌,遮掩着只有女人们之间才能敏感地看出的什么。
    我们不但靠发展经济,也靠保持民族自尊,才能独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
    上个世纪是不少西方人到中国冒险,如今某些中国姑娘到西方冒险的世纪似乎开始
了。
    商品化了的女人的冒险精神,不过是“通货膨胀”现象。
    作为一个将自身当成征服世界的武器的女人,她永远达不到“娜娜”那么“辉煌”
的顶点。
    所幸在父亲人生的最后时刻,我受心灵感应的促使,躺在父亲身边。握着父亲的一
只手,等于是将父亲陪送到了另一个世界的门外。没有几个父亲,在人生的最后时刻,
能有儿子身体紧拥自己的身体,由儿子轻握着自己的一只手平静地逝去。上苍给了我尽
孝心的机会,我亦每每因此而聊以自慰。
    但人心真是怪异的东西啊,总会在特殊的时日,思念某些与自己有亲情关系的人。
而较为普遍的我们的所恩所念,大抵又是由那些既与我们有深厚的亲情关系,命运又堕
入到极不堪之境的人们引起的。此时思念实在是吸满了牵挂和惦念的成分呀,一般而论
我不大会思念某些发达着的显贵着的人生正春风得意着的人。因为我们知道,一方面他
们已不在乎别人思念不思念他们,另一方面即使在某些并不特殊的日子,某些并不真的
思念他们的人,出于某种可以被理解的意识,常会以最时髦的方式向他们表达最亲爱的
思念。发达着、显贵着、人生春风得意着的人们,几乎一向总是被似乎绵长的情感浓浓
的思念喂养着。可想而知这一种思念常使他们备觉腻味。好比吃巧克力吃伤了的孩子,
再一见了巧克力不禁地皱眉撇嘴。
    当老板乃是他的一个梦。他迷幻在这个梦里已经十二三年之久了。十二三年来,我
不止一次试图将他从他的梦里拖拽出,但我的努力全白费了。我的对手太强大。对手当
然不是指他,而是时代。
    这时代每天都通过各媒介向社会宣告,某些人摇身一变,奇迹般地成为千万富翁亿
万富翁的实例。有太多这样的实例,诱惑着他,他根本听不进我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一
次次地对我信誓旦旦描绘他的宏愿,一次次地严肃又逼真地向我表达他的美意,并不是
为了使我能在他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一而再,再而三敞开家门接纳他,便向我一而再,再
而三地开空头支票。他知道我的家永远不会拒绝他这位不速之客,他的老生常谈,依我
想来,只不过是固守着一种初始的信念和自信。他的自信已是他的财产。个人财产。精
神上的财产。升值、保值或贬值,全由他自己进行调控的财产,他一次次诉说它,就能
使它保值,起码不使它贬值似的。
    再有经验,行文水平再高,字写得再漂亮,与那些既能熟练地运用电脑又善解老板
心意的女郎们竞争同一职业,十之八九遭淘汰的必是他老隋无疑。男的不如女的,老的
不如少的,字写得漂亮不如脸儿漂亮,从业经验不如乖巧的做人经验。
    一般而言,我从少年时期就被艰难的岁月磨炼出了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并非一个意
志脆弱的可怜虫。惩罚性的命运抛掷,不那么容易征服我的性格。
    诚然,当了作家并没什么了不起。作家很多,谁都活得很疲惫,但我若不是作家,
如今的命运,肯定就不是活得疲惫不疲惫的问题了。共和国大批下岗待业的工人中,几
乎毫无疑问将有一个叫梁晓声的了……
    非常年代的人间真情中,那种丝毫也不沾有金钱臭味儿的心灵,那种丝毫也不带有
利益关系的色彩,那种纯粹于男人对男人的相互友情,那种仅仅是被“文学”二宇紧紧
编结在一起的彼此信赖的承诺——这诸种美好的因素在当年构成的男人和男人之间的人
间真情,难道竟是可以被淡忘的吗?不,我若忘了它,我则就腐败变质了啊!有一天我
为他换床单,在枕下发现了他的一本日记。怀着好奇心翻开看,记的竟全是他们的换心
私语。而且全是以日记方式对小时倾诉的私语,缠缠绵绵、凄凄婉婉、卿卿我我、淹淹
漫漫。于是我窥见了一种顿时猛烈拨动我心弦的乞怜和恐慌。一种如他那样一个内心极
其孤傲自负的男人,对一个和自己女儿年龄相同的女子的温爱的乞怜,以及惟怕失去她
给予他的温爱的恐慌。这使我大为震愕。从此确信一切男人的心灵的本质,其实都是多
么的纤嫩和脆弱。也从此明白了小时其人,对于迷馏的疲惫不堪的老隋原来是多么重要!
与她给予他的钟爱相比,我对于他的带有报恩色彩的友情,又是多么的粗鄙多么的不足
论道!原来男人的心一旦陷入对于自己人生前景的迷悯与沮丧,只有女人的柔情才是救
治的良方啊!……
    我第一次听人当面以简单而又运算正确的数学的方式,启示我对人生应有更实际的
一种态度。那时刻隔街古墟上的阳光已开始暗了,一天正在不易令人觉察地过去。我不
禁转脸看了一眼桌上的表,仿佛听到一种使我足可以心惊肉跳神经紧张的嗒嗒之声,而
实际上那表是不发出弦声的。表被一个双膝跪着的,裸体的铜女姿势优美地当胸捧着。
“她”是我的喜爱之一,以前我伏案写作。常习惯于欣赏着“她”凝思;听了老隋的话。
我似乎觉得“她”是妖女变的,正是用那个双手捧着的带着指针的东西。——天天在我
对不知不觉中,将我的生命一秒钟也不停止地吸入进去……
    我的生活形态越来越变得这样了—一用信和电话处理现在面临的事,用心和回忆维
系过去的那份儿情。都道是情比事重要,但实际上我们每天差不多都在为自己面临的种
种事所忙所累。
    对老隋和他的学校的疑惑,其实始终掩藏在我内心里。它一直没减少过,更没消除
过。恰恰相反,它经常向我闪现某种危机四伏的预兆。而我的疑惑却不能对任何人说。
如果在他终于从沦落人生中挣脱了出来,单枪匹马满怀憧憬地开创了他的事业之初,我
却到处与人大谈对他和他的事业的疑惑,我总觉得我的人品则就近乎卑劣了。何况,对
我自己心存的那份疑惑,我并不能以什么确凿的根据支持着,也不过就是本能的疑惑罢
了,近些年,眼见身边的种种荣华富贵,不日里涡灭为虚无和促败。我已有些分不清世
事的真伪了。也只能心中掩藏住疑惑,祈祝老隋的事业一帆风顺罢了。
    但那疑惑既存在着,又不便对任何人说,常使我感到乎添了一份苦闷,仿佛内心里
钻了一条毛毛虫……
    世事改变了许多人。有时改变的是他们的命运。有时改变的是他们自身的质量。命
运乖张,面自身超越不劣的有几个?时来运转,福星高照,而自身质量不随之腐败的又
有几个?都道是,完善自身质量才会感受到活着的真谤,命运庸常也是幸福的。眼见的
却是,许多人都在雾诡云谲的世事中东扑西抱,企图扑抱住什么命运的奇迹,直至将人
生交付给了黄粱一梦而难以自拔!
    其实,依我想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若干机会,或曰若干时期,证明自己是一个
心灵方面、人格方面的导师和教育家。区别在于,好的,不好的,甚而坏的,邪恶的。
    我们在我们是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怀疑甚至强烈排斥大人们对我们的教育了。
处在那么一种年龄的我们,已经开始习惯于说:“不,我认为……”了。我们正是从开
始第一次这么说,这么想那一天起,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导师和教育家的角色。于是我
们收下了我们“教育生涯”的第一个学生——我们自己。于是我们“师道尊严”起来,
朝“绝对服从”这一方面培养我们的本能。于是我们更加防范别人,有时几乎是一切人,
包括我们所敬爱的人们对我们的影响。如同一位导师不能容忍另一位导师对自己最心爱
的弟子耳提面命一样……
    童年的我曾是一个口吃得非常厉害的孩子,往往一句话说不出来,“啊啊呀呀”半
天,憋红了脸还是说不出来。我常想我长大了可不能这样。父母为我犯愁却不知怎么办
才好。我决定自己“拯救”我自己。这是一个漫长的“计划”,基本实现这一“计划”,
我用了三十余年的时间。
    少年时的我曾是一个爱撒谎的孩子,总企图靠谎话推掉我对某件错事的责任。青年
时期的我曾受过种种虚荣的不可抗拒的诱惑,而且嫉妒之心十分强烈。我常常竭力将虚
荣心和嫉妒心成功地掩饰起来。每每的,也确实掩饰得很成功。但这成功却是拿虚伪换
来的。
    幸亏上帝在我的天性中赋予了一种细敏的羞耻感,靠了这一种羞耻感我才能够常常
嫌恶自己。而我自己对自己的劣点的嫌恶,则从心灵的人格的方面“拯救”了我自己。
否则,我无法想象——一个少年时爱撒谎,青年时虚荣,嫉妒且虚伪的人,四十多岁的
时候会成为一个怎样的男人?所以,我对“自己教育自己”这句话深有领悟。它是我的
人生信条之一。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首位的人生信条。
    我想,“自己教育自己”,体现着人对自己的最大爱心,对自己的最高责任感。在
这一点上,我们不能指望别人对我们比我们自己对自己更有义务。一个连这一种义务都
丧失了的人,那么,便首先是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了。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那么,
他或她对异性的爱,其质量都肯定是低劣的。
    有人肯定会认为像我这样活着太累,其实我的体会恰恰相反。内心里多一份真善美,
我对自己的满意便增加一层,这带给我的便是愉悦。内心里多一份假丑恶,我对自己的
不满意,沮丧、嫌恶乃至厌恶也便增加一层。人连对自己都不满意的时候还能满意谁满
意什么?人连对自己都很厌恶的话又哪有什么美好的人生时光可言?翻开历史一分析,
心脑功能张冠李戴这一永远的错误,首先是与人类的灵魂逻辑有关,也跟我们的祖先曾
互相残食的记载有关。
    一个部落的人俘虏了另一个部落的人,于是如同猎到了猎物一样,兴高采烈围着火
雄舞蹈狂欢。累了,就开始吃了。为着吃时的便当,自然的先须将同类们杀死。心是人
体惟一滞后于生命才“死”的东西。当一个原始人从自己同类的胸腔里扒出一颗血琳琳
的心,它居然还在呼呼跳动时,我们的那一个野蛮的祖先不但觉得惊愕,同时也是有几
分恐惧的。于是心被想象成了所谓“灵魂”在体内的“居室”。被认为是在心彻底停止
跳动之际才逸去的。“心灵”这一个词,便是从那时朦胧产生,后经文字的确定,文化
的丰富沿用至今的。
    但是我观察到,在中国,在今天,在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其实是最不在乎
心灵的质量问题的,越来越不在乎自己的,也越来越不在乎他人的了。这一种不在乎,
和我们人类文化中一向的很在乎,太在乎,越来越形成着鲜明的,有时甚至是相悼的,
对立程度的反差。人们真正在乎的,只剩下了心脏的问题,也许这因为,人们仿佛越来
越明白了,心灵是莫须有的,主观臆想出来的东西。而心才是自己体内的要脏,才是自
己体内的实在之物吧?中国文化中,对于所谓人的心灵问题,亦即对于人的德性问题。
一向是喋喋不休充满教诲意味儿的。而如今的中国人,恐怕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德性方面
最鄙俗不堪的了。人类对于自身文化的反叛,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似乎进行得最为彻底。
我们仿佛又被拎着双腿一下子扔回到千万年以前去了。扔回到和我们的原始祖先们同一
文化水准的古年代去了。正如我们都知道的,在那一种远古年代,所谓人类文化,其实
只有两个内容——“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和对死的恐惧。
    我们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一一—人心十窍。意思是心之十窍,各主七情六欲。当然
有一窍是主贪欲的。当然这贪欲也包括对金钱的贪。所以,老百姓常说——某某心眼儿
多,某某缺心眼儿,某某白长了心眼儿死不开窍。如今我们许多中国人之人心,差不多
只剩下一窍了,那就是主贪欲那一窍。所贪的东西,差不多也只剩下了钱,外加上色点
缀着。主着其他那些七情六欲的窍,似乎全都封塞着了。所以我前面说过,这样的人心。
它又怎么能比人手的感觉更细微更细腻呢?它变成在“质”的方面很粗糙,很简陋,功
能很简单的一个东西,岂不是必然的吗?
    于是我日甚一日地觉得,与人手相比,我们的张冠李戴的错误,使人心这个我们体
内的“泵”,不但越来越蒙受垢辱,而且越来越声名狼藉了,越来越变得丑陋了。当然,
若将丑陋客观公正地归给脑,心是又会变得非常之可爱的,如同卡通画中画的那一颗鲜
红的红樱桃般可爱。那么脑这个家伙,却将变得丑陋了。脑的形象本就不怎么美观,用
盆扣出的一块冻豆腐似的,再经指出丑陋的本质,它就更令人厌弃了不是?
    有些错误是只能将错就错的,也没有太大纠正的必要。认真纠正起来前景反而不美
妙。反正我们已只能面对一个现实——心也罢,脑也罢,我们中国人身体中的一部分,
在经过了五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之后,居然并没有文明起来多少。从此我们将与它的丑陋
共生共灭,并会渐渐没有了羞耻感。
    我的宁静之享受,常在临睡前,或在旅途中。每天上床之后,枕旁无书,我便睡不
着,肯定失眠。外出远足,什么都可能忘带,但书是不会忘带的。书是一个囊括一切的
大概念。我最经常看的是人物传记、散文、随笔、杂文、文言小说之类。《读书》、
《随笔》、《读者》、《人物》、《世界博览》、《奥秘》都是我喜欢的刊物,是我的
人生之友。
    通过阅读,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仿佛每天都有新朋友。我敬爱他们,甘愿以他
们为人生的榜样。同时也仿佛看清了许多“敌人”,人类的一切公敌——人类自身派生
出来的到自然环境中对人类起恶影响的事物,我都视为“敌人”。
    读,实在是一种幸福。
    我认为,对于身为教师者,最不应该的,便是以贫富来区别对待学生。
    可是我心里却不想再继续上学了,因为穷、太穷,我在学校里感到一点尊严也没有。
而一个孩子需要尊严,正像需要母爱一样。
    我是全班惟一的一个免费生。免费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精神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负
担。
    一位会讲故事的母亲和从小的穷困生活,是造成我这样一个作家的先决因素。狄更
斯说过——穷困对于一般人是种不幸,但对于作家也许是种幸运。的确,对我来说,穷
困并不仅仅意昧着童中生活的不遂人愿。它促使我早熟,促使我从童年起就开始怀疑生
活,思考生活,认识生活,介人生活。虽然我曾千百次地诅咒过穷困,因穷困感到过极
大的自卑和羞耻。
    教育的社会使命之一,就是应首先在学校中扫除嫌贫爱富媚权的心态!
    而嫌贫爱富,在我们这个国家,在我们这个国家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在二十世
纪九十年代的今天,依然不乏其例。
    因为我小学毕业后,接着进入了中学、而后又进入过大学,所以我有理由这么认为。
    我诅咒这种现象!鄙视这种现象!
    青年永远是文学的最真挚的朋友。中学时代正是人的崭新的青年时代。他们通过拥
抱文学拥抱生活,他们是最容易被文学作品感动的最广大的读者群。今天我们如果进行
一次有意义的社会调查,结果肯定也是如此。
    我在中学时代,是个中等生。对物理、化学、地理、政治一点兴趣也提不起来。每
次考试勉强对付及格。俄语韧一上学期考试得过—次最高分——九十五,以后再没及格
过。我喜欢上的是语文、历史、代数、几何课。代数、几何所以也能引起我的学习兴趣,
因为像旋转魔方。公式定理是死的,解题却需要灵活性。我觉得解代数或几何题也如同
写小说。一篇同样内容的小说,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完美统一,必定也有一种最佳
的创作选择。一般的多种多样,最佳的可能仅仅只有一种。重审我自己的作品,平庸的,
恰是创作之前没有进行认真选择角度的。所谓粗制滥造,原因概出于此。
    对较多数已经是作家的人来说,通往文学目标的道路用写满字迹的稿纸铺垫。这条
道路不是百米赛跑,是漫长的“马拉松”,是必须步步进行的竞走。这也是一条时时充
满了自然淘汰现象的道路。缺少耐力,缺少信心,缺少不断进取精神的人,缺少在某一
时期内自甘寂寞的勇气的人,即使“一举成名”,声名鹊起,也可能“昙花一现”。始
终“竞走”在文学道路上的大抵是些“苦行僧”。
    谈到所谓“个人奋斗”,我认为我们北大荒知青中如今当了编辑、编剧、作家的朋
友们,可以说人人都是“个人奋斗”过来的。但是,在我们走过来的路途上,的的确确
有兵团对我们的扶植和培养起重要作用。的的确确有像杨防、崔干事这样的人的鼓励和
鞭策起重要作用。如果为了将自己塑造得更像“个人奋斗”者而矢口不谈这一点,那也
的的确确是忘恩负义了!切莫以为当今的大学生们多么关心时事,他们不过是依然的喜
欢“佩”所谓“热门话题”罢了。否则还叫“大学生”吗?不是我这么认为的,我猜想
他们中的一部分也是这么认为的。和大学生们对话已经是我最厌烦的一件事了。他们的
浅薄是常常令我讶然而且发怔的。特别是遇到了那种自以为思维方式特“形而上”的。
他爸妈和他的兄弟姐妹都尽在“形而下”地不能再“形而下”的现实之中活着,包括他
自己,你说他装出一副特“形而上”的样子图的什么呢?装给谁看呢?跟谁学的呢?但
一想他们的年龄,也就少了些“友邦惊诧”,多了点儿“理解万岁”。凡是有幸迈人大
学校园的男女,谁不是从故作高深的岁数混过来的呢?何况他们或她们那“形”终究也
升高不到多么“上”处去,一旦告别校园,走向社会,便将纷纷如自由落体,很可能掉
到比自己的父母及兄弟姐妹更“下”的思维的地面上,无须别人告诉,他们或她们自己
便会明白事实真相——原来满嘴“形而上”者流,在中国,在今天,有不少是卖“狗皮
膏药”的……
    世上有那么一种人,是见不得以强欺弱之事的,非常遗憾,我正是那么一种人中的
一个。
    人,尤其是男人,惧悍畏强而又同时欺虐弱小,的确是可以归人到王八蛋一块堆儿
去的。
    换了一种较为现实的看法说服自己——生活也许原本就是这样子的吧?在那一天,
那一时刻,也许地球上的许多国家里,都同时发生着警察粗暴地对待公民的事吧?我们
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又一点儿不比别的国家高多少。说三道四的,是否会显得自己眼
睛长了钩子似的,专善于发现我们美好的社会主义现实中的阴暗面呢?是否倒显得自己
太矫情、太少见多怪、太小题大作了呢?于是似乎也就顿悟了,释然了……
    我看得出来,不少的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是早已蜷伏着某种想要打某一个人的
野蛮冲动了,只不过尚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或借口。而打一个小偷,这理由是相应充分
的,这借口似乎也是正当的……
    当代文明社会的法律,之所以特别规定出对犯人(包括死刑犯,当然也包括尚未被
宣判罪名成立的疑犯)的人道原则,那实在也是因为,法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们对于蜷
伏在不少人潜意识里的野蛮冲动早有敏感的觉察和透彻的分析,并希望成功地抑制它。
这一种野蛮冲动的心理历史渊源极其悠久。它证明人类的确是有以虐待自己的同类为娱
的劣根性的。这一点是人有时候连动物也不如的。而人尤其卑劣处正在于还要为此制造
理由和寻找借口。在一个普遍的人们的尊严缺少保障的社会里,普遍人们的潜意识里几
乎都不可避免地蜷伏着想要将某一个打翻在地并践踏之的野蛮冲动。某些时期,某种情
况之下一旦有人振臂一呼,他们会旋即扑向任何一个被指喝为小偷、流氓、无赖之类的
人,哪怕他们明知被指喝的人并不是真的坏人。而且、当我们对此种现象予以特别的观
察,我们定会发现,他们中某些家伙本身即小偷、即流氓、即无赖……
    我在中学时读过一篇关于纪念“五卅”惨案的悼文。似乎是郁达夫写的,记忆是很
模糊了。时隔几十年,只剩一行文字印在我脑中——陈尸街头的女学生们的裙被镣了上
去,短裤被剥了下来,在她们有的人的阴户里,还被插入了树枝和棍棒……
    不要仅仅按什么弗洛伊德的理论解释我的记忆。我越长大成人,越对自己有了另外
的解释——那就是,—个少年当时实在不能理解,除开对某些罪大恶极的人民的公敌,
诸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另当别论,除开对某些人间恶魔,诸如对某些不但杀人累累而且
在杀人前折磨人、杀人后又食之的两脚兽,何以人对人竟会那么的邪恶?……
    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曾亲眼看到一些别的孩子怎么样残忍地虐待小猫小狗以肆
     
    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曾亲眼看到在松花江畔、一些少年怎么样随心所欲地摆布
一具无人认领的溺尸乐不可支……
    我在“文革”中,在外地“串联”时,曾亲眼看到一些男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怎样将
一个女人的上衣剥光,并将写上羞辱文字的牌子用细铁丝拧在她的奶头上……近年来我
不止一次,也可以说是多次地从严肃的大报而非故意耸人听闻的地摊小报上,读到流氓
歹徒怎样光天化日之下轮奸少女,怎样毒打残杀弱者至死而围观者也就是“白相”者众
多的报道……
    那一时刻我也确实感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怖遍布我的全身。不是胆怯而是恐怖。
不是重重包围着我的那些嘴脸的凶恶样子使我感到了恐怖。而是从他们的眼里从他们的
内心里似乎散发出某种东西,它氲氤一气,织成一种看不见的厚而密的氛围……
    它使我氲氤感到窒息……
    我的笔只有用来反映“老百姓”在现实中的生活或生存状态之时,才感到写作毕竟
是有些意义的。而笔“绣”其它时,写作仅是个人享受。
    我的切身感受是,在一九九三年,在未镭基湍流逆河,切实整肃中国金融界混乱状
况之前,在江泽民以党中央的名义提出反腐败之前,在公安部发出从严治警的条令之前,
在中国农民手中的“白条”得以兑现之前,在接下来整肃房地产开发热、股票热、特区
开发热之前,如果你真的到老百姓中去走一走,尤其是到北方的而不是南方的老百姓中
去走一走,如果他们将你视为可以信赖的人,如果他们不怀疑你是被权贵们豢养或被金
钱所收买的人,如果他们直言不讳地对你说他们憋在心里想说出甚至想喊出的话,那么,
不管你是官员也罢,作家也罢,记者也罢,不管你曾自以为站得多高,看得多远,对中
国之现实了解得多客观,多全面,总体上的认识把握得多准确,你的看法,你的认识,
你的观点,你的思想,片刻之间就会被冲击得支离破碎,稀里哗啦。哪怕你自认为是一
个非常理性非常冷静不被任何外部情绪的重重包围所影响的人。
    在改革和腐败之间有一个相当大的误区,也可以干脆说是一个相当大的社会“黑
洞”。一个时期内,一些帮阑文人和一些帮闲理论家,写出过许多帮闲式的文章。这类
文章一言以蔽之地总在唱一个调子——要改革,腐败总是难免的。只要老百姓一对腐败
表示不满,这个调子总会唱起来。
    一个时期内,老百姓的直接感觉是——分明的,有人是极不爱听关于腐败的话题,
听了是不高兴的,是要以为存心大煞改革的风景的。于是后来老百姓也不屑于议论了,
表现出了极大的令人困惑的沉默。沉默地承受着,承受着物价的近乎荒唐的上涨,承受
着腐败的得寸进尺,肆元忌惮。不就是要求老百姓一概地承受吗?那就表现出一点儿心
理承受能力给你们看。即使在今天,者百姓认为最没劲的话题也大概莫过于腐败的话题
了。老百姓内心里的真实想法——似乎是要伴随着腐败一齐往前混……
    时代变了,猫变了,狗变了,文学也变了,小说家和诗人,不变也得变。原先是斗
士,或一心想成为斗士以成为斗士为荣的,只能退而求其次变成猖士,或者干脆由猖士
变成隐士。作一个现代的隐士并不那么简单,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虽然“隐”而“士”
也总归潇洒不起来。所以旁操它业或使自己的手稿与“市场需求接轨”,细恩付也是那
么的情有可原。
    而我自己,如今似乎越来越悟明白了——小说本质上应该是很普通、很平凡、很寻
常的。连哲学都开始变得普及的时代,小说的所谓高深,若不是作家的作秀,便是吃
“评论”这碗饭的人的无聊而鄙俗的吹捧。我倒是看透了这么一种假象——所谓为文学
而文学的作家,在今天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以为自己是大众的启蒙者或肩负时代使命
的斗土,自然很一厢情愿,很堂·吉河德。但以为自己高超地脱离了这个时代,肩膀上
业已长出了一双仿佛上帝赋与的翅膀,在一片没有尘世污染的澄澈的文学天空上自由自
在地飞翔,那也不过是一种可笑的感觉。
    从此我在许多事情上都非常相信机遇了。
    机遇决定了多少人的命运啊!
    生活中,有多少人,仅仅因为没有机遇,便默默无闻。丽一旦有了机遇,谁又能断
定走在大马路上的一个什么人,不会在一番什么事业中取得什么成功呢?让我说,人啊,
为别人更多地创造机遇吧!果然人人如此,我们每个人的机遇也便在其中了。某些人苦
苦追求某一事业而不成功,有时实在不是因为缺少才华,而是缺少机遇。进而言之,是
缺少为他或她创造机遇的一些人们。我们为他人创造机遇,更多的时候并不损失我们自
己的什么利益。何乐而不为呢?仅仅因为“我不能,你便也休想”这样一种心理,断送
了别人可能一辈子只有一次的机遇,那是多么该诅咒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在我们生活中
太多了。少一点,生活将会变得美好!
    有一部电影中的一个情节,令我感动至深,永难忘记。
    年轻的肖邦初到巴黎,无人赏识他的音乐才干。他偶识了乔治,桑——这也是机遇。
乔治,桑引他进入自己的沙龙的第一天,邀请了许多音乐界名流,告诉他们,大音乐家
李斯特将为他们演奏钢琴曲,但有一个条件,需熄烛听之。黑暗中,钢琴声将所有的人
都陶醉了。琴声止,掌声起。乔治·桑挽着李斯特持蜡烛走至钢琴旁。这时人们才发现,
演奏者原来并非李斯特,而是一个陌生的年轻人。持在法国女作家手中的蜡烛,照亮了
未来的大音乐家的脸。
    李斯特说:“这位年轻人演奏得好极了!我非常羡佩他的音乐天才!”
    也许是虚构。但是真美好!美好的乔治·桑!美好的李斯特!当时眼望着银幕,我
流泪了。从此喜爱乔治·桑的作品,喜爱李斯特的乐曲,尤胜喜爱别的作品和别的乐曲。
乔治·桑与肖邦的爱情,对我来说,也成为容不得什么人的什么文字非议的爱情了……
    到了年龄,小伙子们总希望某一个姑娘不再是自己的“知青姊妹”,而成为自己的
妻子。这是任谁也没办法阻止的。只有互相不被吸引的青年男女之间才有所谓纯粹的友
谊。这是一条关于男人和女人的定律。伪君子们才企图证明这条定律是错误的。
    谁动用过卑下的心术,淮就将得到等量的报应。动用没动用心术,这是该不该原谅
的界线。
    研究起来,年轻人的爱出风头,大抵是因为姑娘们的存在。正如不见雌孔雀,也末
受什么鲜艳色彩的刺激,雄孔雀是懒得歼屏的。只有小伙子们在一起的时候,连最爱出
风头的小伙子,也没多大兴致出风头。反之,只有姑娘们在一起的时候,连最爱打扮的
姑娘,也没多大兴致打扮自己。出风头实在是小伙子们为姑娘们“打扮”自己的特殊方
式。
    无论是什么人,说了我不赞同的话,无论什么场面下,我也会起而反驳,全然不计
后果。这是我本性中的另一面。与我的爱出风头,相得益彰,互为衬映,显现出一个性
情中的真我来。
    如今已经三十六岁,爱出风头的年龄早已过去了,与多情的年龄一块儿过去了。从
个人的教训中,从别的爱出风头者们的庸俗中,体会到了这种庸俗实实在在是对一个人
自己的莫大损害,也就学会了一点自尊。人既从自己的教训中发现自己的劣点,也会从
别人的庸俗中总结出自己应当如何做人的原则。不惑之年仍大惑不悟,好比女人的更年
期无限延长。那是怪不幸的。
    试想这“坏人”的罪名,对于好人来说,是作践到家了。它太容易使人猜测到道德
败坏,腐化堕落,以及与女人乱搞关系一类事情上去。而且又是自己无法向别人申冤的。
    黑色幽默之戏剧之文学,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蕴含着大量大量的素材与启示,却怎么
在外国异军突起了呢?不是中国作家和戏剧家们的一大遗憾吗?这些人,这些事,渐渐
使我意识到,复旦是不能满足我强烈的求知欲的。它可以给予我的只能是另外一类东西:
入党,理想的分配去向,政治垫脚石。想要多少块,它可以给你多少块!但需要等量的
“实际行动”去换取——在“文革”后期,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这样。
    出卖自己也总需要点勇气。彻底出卖自己则需要大的勇气。
    无所畏惧——其实是一种自我感觉。因为我深知、言行不慎、我是会比以前任何一
次都被“出卖”得更惨的。“出卖”——各种人们之间的各种“出卖”,已不复能用
“品德”二宇解释,那是那一历史时期的“流行病”。如果放在特种显微镜下分析,每
个最渺小的病毒,都带有那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的特征。
    我们中国人的心理真是不可琢磨。我想。把女人的腿画得那么修长、那么秀美、那
么迷人,涂以肉色,而将女人们的脸都画得像七八岁的小女孩的脸似的。于是夹在书中,
压在玻璃板下,时时“欣赏”,便心安理得了。仿佛“欣赏”的是小女孩,非属女人了。
    都是女人的大腿,我想,倘将“白毛女”的头换成一个外国女郎的头,恐怕那一排
年历卡就该属于“封资修”,被视为能毒害人的诲淫的东西了。这位工宣队员,更不会
当着我的面饶有兴趣地“欣赏”那上面的几十条裸腿了。辩证法真是无处不在。
    大概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专门为女人们创造了那么多文字,在形容女人方面有那
么多细致学问。比如就说女人的笑吧,外国文学的形容,也不过就是大笑、微笑、冷笑、
美好地一笑、天真地一笑、单纯地一笑等等。而中国文学中,则有嫣然一笑、婉然一笑、
灿然一笑、媚然一笑,思量起来,果然各领风骚。外国人形容女性身材,也不过就高低
胖瘦,充其量再加上“线条”怎样怎样,如何如何富有“性感”。而中国文字中,除
“苗条”,还有“婀娜”。“婀娜”之外还有“窈宛”。“窈窥”之外还有“亭亭玉
立”、“风姿鉴人”一类。还有“秀色可餐”,要吞吃下去的意思。想起前些时候偷读
一本《香艳诗抄》,其中更不乏什么“软玉温香”、“被翻红波”、“蝶浪蜂狂”一类,
外国人叫“做爱”,或者直言曰“睡觉”。就像阿Q对吴妈说的那么明白。可中国人却
谓之曰“云雨”。怎么他妈的琢磨的呢!可见中国男人在女人身上动用的脑筋自古以来
就很多。可见又自古以来都爱装正人君子,继而想到那位召见过我两次的工宣队员。他
在欣赏“白毛女”年历片时,目光就很有几分猴褒。倘若那年历片上没有女人的大腿,
印的是仿宋体或篆书体或“狂草”的“最高指示”,谁知那位革命的“沙子”会不会压
在玻璃板底下,时不时就伏下头“欣赏”起来没够没了的?啤酒和五香鸡头代替不了女
人。喝过了啤酒我更想女人,我感到我周围布着许多陷阱,防不胜防。我的心理时常处
于戒备状态,它太累了。也许它太需要靠在一个女人的怀里,太需要一种女性给予的温
情了……
    二十六岁了,第一次明确地想女人,想得好苦哇!后悔早几年没将头往一个女人怀
里靠过,想得就很朦胧。
    产生得最快的勇气也消失得最快。任何冲动如果不能变成行为,不过就是一种心理
本能而已。除了证明你有这种本能,再无其它意义。
    我觉得身为女人真不幸。不但要和男人们一样受命运的摆布,还要受生育之苦。还
要受“不知把自己怎么办才好的年龄”的捉弄。
    便对那几位女工宣队员同情起来。
    在这个小镇上,谁家里来一位外国人,可是件不寻常的事情。
    不寻常的事情往往也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事情。小镇上的人们肯定都忌讳这一点的。
    做过什么亏心事吗?做过的。“批邓”的时候贴过一张大字报。写过三篇“反小生
产者”的短篇“小说”。没发表。写过一部“反文艺战线‘走资派’的长篇”,没写完。
如果不是粉碎了“四人帮”,短篇也发表了,长篇也写完了。为了什么呢?为了获得。
为了获得什么?为了获得我所憎恶的那种政治势力的青睬。憎恶是真的,想讨好也是真
的。产生过愤起疾呼抗争的类乎勇士精神的冲动,更多的时候惟恐祸及自身,以懦夫的
可鄙的沉默维护着一点点的人格。如果讨好成功呢?如果想获得的获得了呢?我会不会
加入“另一类勇士”的行列,顺着政治的竹竿往上爬,越爬越起劲呢?……
    《红旗》!难怪有士兵持枪保卫。积“文革”之成见,在我心目中,它是“文化司
法部”的别称。它是一个时期内代表“党中央”绘文化艺术定罪的权威刊物。批《海瑞
罢官》,批《燕山夜语》,批《上海的早晨》,批《红日》,它都发表过大块文章。一
切文化艺术,一切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物,经它一批,不是成了“反动”的,便是成了
“封建主义”的、“修正主义”的。这是一个在“文革”中专门罗织罪名,以推行“焚
书坑儒”为己任的地方啊!不但给中国的文化艺术和文化艺术界人士定罪,还给外国的
也定罪。比如就洋洋万言地批判过斯但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体系,批判过车尔尼夫斯基
的《怎么办》,在一篇歌颂中国现代芭蕾舞的文章中,还批判过古典芭蕾舞。
    巴老那年身体尚健,行走时步子也很稳。给我的印象是言词不多,平易近人,说话
很慢,仿佛句句都须经过思考。虽然“文革”中遭受摧残,名誉还未得到公开恢复和平
反,但毫不自轻。从那张“思想者”型的脸上,不难看出内心的毅忍自尊。
    她和茹志鹃老师一样,对青年是爱护和宽容的。不记仇。我认为名人对青年都应采
取这种态度。这是一种人格方面的修养,是极可敬的品质。当然,对那类做了值得反省
值得内疚的事而不知仟侮的人,即使是青年,也当例外。其实呢,普通人之间,也应善
于原谅善于宽容。记仇是非常不好的心理。它意味着有机会必将实行报复。
    我不善交往,又惟恐打扰别人,就有点离群索居。然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帮助、照
顾,一次,一点儿,常系心头,不敢轻忘的。谁忘了,谁没人味。
    如今的中国人,好像都成了“有闲阶级”,睁眼看看我们周围,多少人的精力和时
间毫不吝惜地消耗在交际场上。又不像人家外国人,人家的交际,也就是纯粹的交际而
已。眼睛再睁大点,看看我们周围,多少人在交际之下,掩盖着种种个人的企图!过去
说某某是“交际花”,专指女性而言。于今吾国男性“交际花”,如雨后春笋,参差而
出。真可以说是各条战线,百花齐放。我们老祖宗主张的那种“谈如水”的“君子之
交”,似乎在本时代有点“迂腐”了,“小人之交”倒大大时髦起来。你交我,你得给
予我这种好处。我交你,我将报答你那种好处。各种好处人人想占,十亿之众,哪来那
么多好处得以平均分配!不够分,又不能印发优待券,可不就谁有本事谁捞呗!靠真本
事兴许还捞不着,靠交际却往往得来全不费功夫。文坛应是块“净土”,但索来总与名
利藕断丝连,斩不断的“情缘”,刨不尽的“俗根”,难免也有拉拉扯扯,蝇营狗苟之
事,我看时下也受交际之风的熏扰。所以我常想,老老实实地写小说吧,能写出来便写,
写不出来便罢。别今天拜访这个,明日“探望”那个的。成了习惯,堕入男性“交际花”
者流,那可不怎么样了!
    我的档案真是太简单了,简单得使我大大扫兴。小学的毕业鉴定、中学的毕业鉴定。
都写得相当好。中学的毕业鉴定中,居然还有“责人宽,克己严”这样简直等于是赞美
的话,不由得想,但愿这一条我死后,悼词上也写着。在北大荒七年中的各种鉴定也相
当好,不乏赞美之词。我忽然觉得奇怪,我既然这么好,怎么不发展我入党呢?逐页逐
条细看,看出了点名堂。有两条是:不尊重领导。政治上不成熟。带着这两条缺点可不
是不大容易入党嘛!难怪难怪。不尊重领导这一条,是公正的。在老连队,和连长指导
员吵过架。在木材加工厂,和连长指导员吵过架。在团机关时,顶撞过政治部主任,副
政委,参谋长。我想这一条将来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后,真得努力改正掉。
    政治上不成熟这一点,我有点不认可。政治上不成熟,能仅写过一张表态性的“批
邓”大字报吗?政治上不成熟,能“同‘四人帮’作过斗争”吗?从书包里掏出钢笔,
就要由着性子将那个“不”字改成“很”字。照量了几下,觉得笔划实在是不好改,悼
悼作罢。
    倒是与我肉体同在的灵魂,因为自己的某些行动,某些没有变成行为的欲念,某些
没有变成欲念的意识,某些连意识也没有变成的朦胧的不良的冲动,而时常感到羞愧。
    这个灵魂可是永不安息。
    母亲从小对我的一句教诲是“头三脚难踢”。意思是,到了一个新地方、新单位,
在新同志中间,尤其要谨言慎行,给人留下最初的好印象。母亲虽然是普通家庭妇女,
目不识丁,但却很重视对我们的家教。希望我们几个子女长大成人后,都文质彬彬的,
说话慢声细语的,办事稳稳重重的。她认为的好青年,是那种“像大姑娘”似的类型。
我在十八岁前、身上这种家教的成绩特别显著。不但文质彬彬、而且“羞羞答答”。十
八岁后,这种家教的印痕开始模糊,开始退化。因为母亲已无暇再训导我。社会替母亲
效劳了。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家庭与学校大不一样,也比家庭比学校的教育具有说服力。
它采取的另外一种方式,往往刺激起我的反抗心理。两种教育在我身上都有潜在影响。
平素我要求自己尽量文质彬彬,以礼待人。一旦反抗起来,则“怒发冲冠”,恨不得
“尸横二具,血溅数尺”。地地道道的“匹夫之怒”。幸亏我身材瘦弱,毫无拳脚功夫。
否则,大概早已闯出什么人命官司了。这些只能在看功夫片时体验一下情绪打斗。
    然而我认为母亲那句教海不失为至理明言。“头三脚难踢”,便得“踢”好。一般
说来,我每到一个新单位、新地方,“头三脚”总还是“踢”得可以的。一旦天长日久,
免不了来次“头球”或者“倒钩”。那“球”多半都是朝领导们射去的,结果常常是好
印象一脚“勾销”。谁有贰好耐性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天天地“温良恭让”?偶尔露一
     
    对有才华的人、妒嫉是愚蠢的至于我自己,用解放前上海滩小报记者评论三四流这
个“星”那个“星”的语言说——正很“走红”。然而我也忧郁,我也压抑,大有“兔
死狐悲”的凄凉。因为我不可能终生扮演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歌手”或“鼓手”的
角色。我一旦也对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皱皱眉、摇摇头,或者瞪瞪眼睛,说几句冷的、
酸的、尖刻的话,哪怕这话是真的,也便会与辛欣“站在同一地乎线上”了,而一个作
家,不,一个人,某些时对某些事,大抵总难免要皱皱眉,摇摇头,或者瞪瞪眼睛,也
总难免要说些什么使某些人们不大受用的话的。达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境界,超脱则超脱矣,悠然则悠然矣,而往往也便在这种“超脱”和“悠然”中,不复
是作家了!文坛从来不是佛殿。要想“超脱”倒莫如抛弃纸笔去数念珠,遁人空门为好。
    当时你我还都不是青年作家,都属“文学青年”一类。我“迂”得可怜,你“狂”
的非凡。我和你一样,都急切地要早日显示自己的能量。都不免感受到某种压制。
    现今有种说法:一等智商者经商,二等智商者从政,三等智商者才从文。“文”的
经济基础,在“倒爷”们之下;“文”的社会地位,在“政府官员”之下,因此某些干
部子女,便经商,便从政。“三等智商”的,便往什么电影制片厂啦,电视台啦,以及
其它与“文学艺术”有关的单位或部门挤。果有“文学艺术”才华的,自当别论。并无
“文学艺术”细胞的,岂非授柄于人,传垢于世吗?且“文”假以权,权佐以“文”,
结果必然是“文”腐蚀了权,权亵渎了“文”。那才是悲夫哉!我顶讨厌文学艺术领域
内现今种种假权势而压“文”、而欺“文”的风气。
    谎话,是语言的恶性裂变现象。说一颗钮扣是一颗钻石,并欲使众人相信,就得编
出一个专门经营此种“钻石”的珠宝店的牌号,就得进一步编出珠宝店所在的街道和老
板或经理的姓名……
    我不是一个没有说过谎的人。但是,跨出复旦校门那一天,我在日记上曾写下过这
样的话:“这些年,我认清了那么多虚伪的人,见过那么多虚伪的事,听过那么多谎话,
自己也违心地说过那么多谎话。从此我要作一个诚实的人……”
    我这“要作一个诚实的人”的人,在许多高等教育者面前,撤丁一次弥天大谎!
    一个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青年,仅仅由于在某一个不正常的时期迈人了这所大学的校
门,便如同私生子隐瞒自己的身世,在许多高等教育者面前隐瞒自己的“庐山真面目”,
真是历史的悲哀!
    就个人心理来说,这是十分可鄙的。
    但这绝非我自己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心理。这种心理,像不可见的溃疡,在我自
己心中,也在不少“工农兵学员”心中繁殖着有害的菌类。对于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
又多么可悲!宛如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倒出了“山碴丸”。
    正直与否,这是一个人品质中最重要的一点。你的朋友们是你的镜子。你交往一些
什么样的朋友,能“照”出你自己的品质来。我们常常是通过与朋友的品质的对比,认
清了我们自己实际上是一个怎样的人……
    ------------------
文学殿堂 扫描校对
  
返回目录: 狡猾是一种冒险    下一页: 第三章

1999 - 2006 qiq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