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屋 : 现代 : 孙犁


 
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
     
    问:目前,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当前散文创作不甚景气,与小说、报告文学、
诗歌等文学式样相比,是比较薄弱的。请您谈谈当前散文创作的状况。您认为存在什么
问题,原因何在?
    答:这种状况,我是估计不清楚的。一种文学体式,它在当前是否繁荣,繁荣到什
么程度,这只有掌握全面材料的,文艺界的领导同志,或评论家,或将来的评选委员会,
能作出权威性的估计。对任何形势的估计,都是困难的,我是一个普通读者,又因为精
力所限,读作品很少。但就我读到的散文来看,我真正喜爱的,确实不是那么太多罢了。
当然,我不喜欢的,也不见得就是不好,只是说,产生一篇好的散文,正像产生一部好
的小说一样,不是那么容易就是了。
    从历史上看,先秦时的散文作家,真可能是有一百家,不然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以
后又说罢黜百家呢?但流传到现在,就只剩下几家了。唐宋散文作家,在当时也不只以
百数,而传至后来,只说八家。八家之文,家传户诵者,每人也不过数篇。“五四”运
动,散文应运而生,作者如林,期刊充斥,但到现在,我们课本上,还老是那几位作家
的那几篇范文,其他作者,逐渐被人遗忘。
    文学艺术的形势,任何时候,都可以有人作估计:形势大好或不大好,繁荣或不大
繁荣。即使客观正确,这也只是就一时而言。作品的真正价值,是只有时间才能考验得
出,任何武断的大话,都不是那么牢靠可信的。
    我们应该从历史上,找出散文创作成败得失的一些规律,那对我们衡量当前的散文,
可能是比较有用的。
    从我们熟读的一些古代或近代的散文看,凡是长时期被人称诵的名篇,都是感情真
实,文字朴实之作。比如说欧阳修的《陇冈阡表》,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
情表》。
    我们常说,文章要感人肺腑,出自肺腑之言,才能感动别人的肺腑。言不由衷,读
者自然会认为你是欺骗。读者和作者一样,都具备人的良知良能,不会是阿斗。你有几
分真诚,读者就感受到几分真诚,丝毫作不得假。
    如果有时间,读一些旧报纸,旧期刊是有好处的。在三中全会以前,报刊上的文章,
包括散文在内,虚假的东西太多了,现在找来一看,常常使人啼笑皆非。这种散文,即
使没有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也是当日无读者,何况流传?
    但是,这种文风,曾经猖獗了若干年,要说是完全根绝了它的影响,也不是事实。
    欧阳修在写他这篇文章时,叙述的只是家庭琐事,夫妇、母子之常景常情。诸葛亮
当时虽然是丞相,他这一篇文章,并没有多少空洞的官腔。李密当时的处境,尤其困难,
如果他不说真情实话,能够瞒得过司马氏的耳目?
    文章能取信于当世,方能取信于后代。这三篇文章,所以能流传百代,就是因为感
情的真挚和文字的朴素无华。
    所谓感情真实,就是如实地写出作者当时的身份、处境、思想、心情,以及与外界
事物的关系。写出这些,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一触及文字,很多人就做不到。这
就无怪自古以来,名篇范作如凤毛麟角了。
    文字是很敏感的东西,其涉及个人利害,他人利害,远远超过语言。作者执笔,不
只考虑当前,而且考虑今后,不只考虑自己,而且考虑周围,困惑重重,叫他写出真实
情感是很难的。
    只有忘掉这些顾虑的人,才能写出真诚的散文。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因为是私人信件,并非公开流布的文字,所以他才说了那
么多真心话,才成为千古绝唱。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说了些真心话,透露了
出去,就招来了大祸害。有鉴于此,致使文人执笔,左顾右盼,自然也有其不得已的地
方。现在,有论者居然责怪:在“四人帮”肆虐期间,作家们为什么没有站起来,大声
疾呼?这种要求,未免不近人情。在当时,一个作家,能够沉默,不去帮凶,就算可以
了。论者当时如何表现,不得而知,至少他是没有去反抗的。不然,他早就成为张志新
了。
    但就散文的规律而言,真诚与朴实,正如水土之于花木,是个根本,不能改变。如
果不只从数量上看,主要从质量上看,当前散文创作的不足之处,恐怕还是在作者的创
作用心上,有或多或少的华而不实之处吧!
    这不能完全归咎于作者。在一个不算短的时期中,在各个现实领域,虚假浮夸,不
大遇到批评和制裁,而真实地反映情况,即说真话,却常常遭到难以想象的打击。这不
能不反映到文学创作上。现在虽力加纠正,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清除这种遗留的影响,
有时比在现实生活中清除,还要慢一些,复杂一些。而散文创作,以其更直接的现实性,
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更比其他艺术领域显著。
    有些散文,其不足之处,可以归纳为:
    一、对所记事物,缺乏真实深刻感受,有时反故弄玄虚。
    二、情感迎合风尚,夸张虚伪。
    三、所用词藻,外表华丽,实多相互抄袭,已成陈词滥调。
    四、因以上种种,造成当前散文篇幅都很长,欲求古代之一千字上下的散文,几不
可得。
    问:请您结合自己和当前的散文创作现状,谈谈有关散文艺术问题。比如散文的叙
事与抒情,题材、构思、意境、语言等等。
    答:散文是我们祖国主要的文学遗产,古代作家的主要著作,也是散文。这就提供
了很多很好的学习范本。我们在学校语文课堂上,也以学习散文为主。初学作文,题目
如《我的家庭》、《春日郊游》等,也是写的散文。另外,散文的大部分,都是应用文,
一生之中,练习的机会是很多的。我们本来应该把散文一体,运用得很好,这一文体本
来应该很繁荣。但从历史考察,并不是每一个时代,散文都是很好很繁荣的。
    先秦、两汉、唐宋的散文,大家都承认是有很多佳作的。
    降至元明,则并非如此。元朝不论,明季写散文的人并不少,但即使是代表作家的
作品,今天看起来,无论在风格文字上,内容意境上,都是肤浅的,卑弱的,琐碎的。
明之末季,有一谚语谓:刻一部稿,娶一房小,念一句佛,叫一声天如。天如即张溥,
是权威评论家。可见当时出版物也是不少的,但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确如上述。可取之
处,远不及唐宋,又不用说两汉先秦了。
    文章,特别是散文,是和时代的风云、习尚有关的。如果只谈艺术,我们就应该从
唐宋以前的散文,多吸收一些营养。从司马迁、嵇康、柳宗元、欧阳修那里,多学习一
些东西。其中主要的经验,是所见者大,而取材者微。微并非微不足道,而是具体而微
的事物。
    古代散文,意境深远,但皆言之有物。柳宗元的散文,写驴,写鼠,写麋,写蝜蝦,
取材很细小,而意义很深刻。韩愈《进学解》,则对自己作深刻的剖析,发挥自己的见
解,这也是很有勇气的。
    散文短小,当然也有所谓布局谋篇,但我以为,作者如确有深刻感触,不言不快,
直抒胸臆即可,是不用过多的构思设想的。现在一些文章评论家,谈论构思太多,也太
机械。
    实际创作的过程,往往并非如此。散文之作,一触即发。真情实感,是构思不来的。
    散文中的议论,也是自然事物演变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散文作者主观的前
提。而苏子瞻常先有警句,冠于篇首,但与所叙事物,仍为血肉,并非徒具大言,以惊
流俗。
    抒情亦如此。无情而强抒,与无病呻吟等。感情低下,不如不抒。面对大好河山,
内心营营苟苟,故作堂皇之言是对河山的不敬。
    状景抒情,成为散文的意境。意境有高下,正如作者修养有高下,胸襟有广狭,志
趣有崇卑,不可勉强。当然,人可以通过修养,提高其志趣。总之人心之不同,有如其
面。散文意境之有区分,也在于此。范仲淹先忧后乐之名言,并非一时乘兴,创作出来,
乃是久萦于心的素志,触景生情而出。
    散文的语言很重要,一篇短文,语言文字不讲求,是成不了家传户诵之作的。当然
语言文字也与作者的真情实感紧紧相关。
    梁沈约很重视文字的音乐效果。他说:
    若夫敷衽论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数,若有可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
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
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宋书·谢灵运传论》)
    中国古代散文名作,读之无不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即韩愈之自讽为佶屈聱牙者,
亦莫不如此。现在有些作者,能写情节热闹的小说,写起散文,语言很不考究,这是没
有别的东西可以补救的缺失,这样的散文,自然行之不远。
    散文的语言,要有素养,需要基本功,要有课堂训练。而我们国家经历十年动乱,
教育失调,这恐怕也是影响今日散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我个人近年的散文创作,则因老年衰退,成绩甚微。
    行动不便,生活的眼界缩小了。因为年岁,自身的阅历增多了。在政治清明之时,
愿意说些真诚的话。当然有时就会得罪一些人。过去,我的一篇散文《黄鹂》,放了二
十年才发表。
    现在写文章,确实感觉顾忌少多了。但作为文章行世,自己也应该慎重,不应该太
随便。要知道应该说些什么,也要知道不应该说些什么。不管文章长短,题材如何,大
都是我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思想所及,情感所系。不作欺人之谈,也不装腔作势。那
样就会不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真情实感。有些人的文章,使人处处意味到作者的高位
和官职,好像一切都永远正确,是没有多大意思的。
    问:散文作者需具备哪些修养?
    答:秦少游说:
    探道德之理,述性命之情,发天人之奥,明死生之变,此论理之文,如列御寇庄周
之作是也。别黑白阴阳,要其归宿,决其嫌疑,此论事之文,如苏秦张仪之所作是也。
考同异,次旧闻,不虚美不隐恶,人以为实录,此叙事之文,如司马迁班固之所作是也。
原本山川,比物属事,骇耳目,变心意,此托词之文,如屈原宋玉之所作是也。
    中国散文的品类繁多。所以,散文作者,首先应该涉猎中国散文的丰富遗产,知道
有多少体制,明白各种体制的作用,各类文章的写作要点。
    但最主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即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修养,不然就不能理
解和领会中国散文作品的内容和实质。例如前面讲的“三表”,好处何在,为什么能千
古传诵?
    有一些人生经历,知道一些世态人情,便可写小说,写剧本。写好散文,需要多种
知识,多种见闻。不然写山川不知地理,写古迹文物不知历史,不知考古,散文就没法
写好。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作者的识见,如果识见平庸,文章也是写不好的。
    问:散文创作中新的探索与民族传统两者的关系如何?
    答:自有翻译以来,实际不是丰富了中国散文的创作,利多弊少,即使南北朝开始
的佛经翻译,也是如此。“五四”以后的散文,外来的影响,就更显著了。但影响是影
响,其根基是不能动摇也不可动摇的。我们还是要写中国式的散文,主要是指它反映的
民族习惯和道德伦理的传统。至于说创新,也不能说,只有接受外来影响,才能创新。
中国散文,在接受外来影响以前,也是不断创新的。我写给贾平凹的一封信中曾说,多
读外国名家之作,写中国传统的散文,也是这个意思。任何文学作品,谈到创新,绝不
会是专指形式上的创新,而是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的创新。文学作品既以内容为主导,
则中国土壤,自然对创新起决定作用。
    此外尚有二题,因题旨较泛,有些意见已在前文述及,兹从略。
    1983年5月1日晨五时起写。大院节日嘈杂,前屋受干扰,则移稿至后屋;后屋受干
扰,又持稿回前屋。至晚初稿成。次日晨改定之。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返回目录: 孙犁散文    下一页: 散文的感发与含蓄

1999 - 2006 qiq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