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屋 : 现代 : 孙犁


 
《秀露集》后记
     
    本集所收,主要为近一、二年所作散文。其中也有几篇旧作,篇后系有写作年月,
读者一看便可明了。旧作经过战争、动乱,失者不可复得,保存下来的,也实在不容易。
每当搜集到手时,常有题记。例如《琴和箫》一篇,即原附有如下文字:
    这一篇原名《爹娘留下琴和箫》,发表在一九四三年《晋察冀日报》的文艺副刊
《鼓》上。在我现存的创作里,它是写作较早的一篇。但是,在后来我编的集子里,都
没有这一篇,一九五七年,我病了以后,由康濯同志给我编辑的《白洋淀纪事》里,也
没有收进去。
    这一篇文章,我并没有忘记它,好像是有意把它放弃了。原因是:从它发表以后,
有些同志说它过于“伤感”。有很长一个时期,我是很不愿意作品给人以“伤感”的印
象的,因此,就没有保存它。后来,在延安写作的《芦花荡》和《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里,好像都采用了这篇作品里提到的一些场景,当然是改变得“健康”了,这三篇文章,
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参照来看。
    现在淮舟同志又把它抄了来,我重读了一遍,觉得并没有什么严重的伤感问题,同
时觉得它里面所流露的情调很是单纯,它所包含的激情,也比后来的一些作品丰盛。这
当然是事过境迁和久病以后的近于保守的感觉。
    它存在的弱点是:这种激情,虽然基于作者当时迫切的抗日要求,但还没有多方面
和广大群众的伟大的复杂的抗日生活融会贯通。在战争年代,同志们觉得它有些伤感,
也是有道理的。
    因此,我竟想到了创作上的一些问题。真正的激情,就是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所流露
的激情,恐怕是构成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重要因素。在历史著作里,在政治经济学著作
里,成就大小的分别,道理也是一样。应该发扬这一点,并向现实生活突进。但理论问
题是很复杂的,非目前脑力所能及。现在,只是把这篇作品的来历,简述如上。
                       1962年8月7日晚大雨过后记
    此篇,前抄件已失,淮舟念念不忘,今岁,先后到天津人民图书馆、北京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检阅所存《晋察冀日报》残卷,均未得见。终于《人民日报》资料室
得之,高兴抄来。淮舟于此文,可谓情厚而功高矣。今重印于此,使青春之旅,次于晚
途;朝露之花,见于秋圃。文事逸趣,亦读者之喜闻乐见乎!
                       1979年11月28日晨又记
    再如《烈士陵园》一文,写出较早,发表在《人民日报》;还有一篇,写出较晚,
交给《天津日报》,刚刚排出清样,就赶上了“文化革命”。于是悬挂楼间,任人批判;
批判之余,烟消火灭,它就无影无踪了。文章的命运,历史证明,大体与人生相似。金
匮之藏,不必永存;流落村野,不必永失。金汤之固不可恃,破篱残垣不可轻。所以虽
为姊妹篇,一篇可以赫然列目于本集,一篇则连内容、题目我也忘记,就是想替它恢复
名誉也无从为之了。
    其它几篇旧作,也都是路旁的遗粒,沉沙之折戟。虽系残余,可备磨洗。因为,用
旧日文字,寻绎征途,不只可以印证既往,并且希望有助于将来。
    至于这些新作,也都是短小浅陋的。近年来,文章越写越短,以前写到十页稿纸,
就自然结束;近来则渐渐不足十页,即辞完意断。这是才力枯竭的象征,并非锤炼精粹
的结果。然于写作一途,还是不愿停步,几乎是终日矻矻,不遑他顾,夜以继日,绕以
梦魂。成就如此单薄,乃自然所限,非战之过也。
    “秀露”一词,亦别无含义。在农村生活时,日出之后,步至田野,小麦初生,直
立如针,顶上露水如珍珠,一望无垠,耀人眼目,生气蒸蒸,叹为奇丽。今取以名集,
只是希望略汰迟暮之感,增加一些新生朝气。
                       1981年2月1日记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返回目录: 孙犁散文    下一页: 《孙犁文集》自序

1999 - 2006 qiq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