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屋 : 现代 : 施蛰存


 
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绝句,当时已经为旗亭所传唱,以后的唐诗选本里差不多都选了
它,现在初级中学一年级的文学课本里也把它选了进去,可知它真是一首历来为广大人
民喜爱的作品。
    欣赏古典诗歌,也正如欣赏一切文学作品一样,我们通常总是从它直接传达给我们
的因素来作初步估价的。诗是音乐性很强的文学作品,我们吟诵一首诗,首先注意的当
然是它的音乐效果,也就是它的音调,正如听人家唱歌,有时还没有知道那歌辞的内容,
就已经觉得那个歌很好听了。王昌龄这首诗的音调非常高亢,因而能充分表现塞上健儿
的悲壮激烈的感情。从诗的技巧上来说,这首诗之所以能使读者高唱入云,主要的恐怕
在于作者将第二句写成了拗句,使第三句更显得低沉,因此也就使第四句的音调更加高
昂起来了。
    可是,光是音调高亢,还不能使它成为一首好诗。因此我们就要注意它直接传达给
我们的第二个因素,那就是它的主题思想。王昌龄这言诗的主题思想一读就可以了解,
并不隐晦,而且这主题思想也并没有什么独特的意义,一般说来,也还是唐代诗人常作
的边塞诗的内容。我这样一说,你一定要问,那么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呢。我说,好在
主题思想的表现手法。一首七绝,总共二十八个字,本来容不下很复杂的思想内容。可
是尽管你只有一点点平常得很的思想,如果能施以高度的艺术处理,就能使它成为一首
突出的好诗。
    我们如果从这一角度去研究,就可以了解为什么历来关于这首诗的评论都集中在第
一二句。从文字看,第一句和第二句都很明白易懂,但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关系,却是众
论纷纷,成为未有定论的争点。
    明代诗人李于鳞选唐诗,认为这首诗是唐代七言绝句中压卷之作。这样一推崇,引
起了明清以来许多诗评家的议论。王世贞首先作了一个解译:“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
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
为去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艺苑巵言)王世贞
的意思以为这首诗好在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之间,所以它不落意解,就是说不能从字
句上去解释,所以好。这种欣赏方法,不用说我们今天大不赞同,就是在当时也引起了
不少异议。这二十八个字,到底是什么地方可解不可解呢?当然只有第一句。为什么明
月是秦时的?为什么关是汉时的?这明月和关与万里长征的人有什么关系?王世贞讲不
出一个道理来。讲不出道理的作品就是好作品,王世贞这种唯心主义的美学观念当然要
受到现实主义批评家的攻击了。可是他还有一个同道,选唐诗归的钟伯敬。钟伯敬说:
“龙标七言绝,妙在全不说出,读未毕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见矣,然终亦说不出。”这
一节话虽然论到王昌龄所有的七言绝,但他既批在这一首诗前面,当然有以此为例的意
义。他以为作者没有说出主题思想,所以读者也到底说不出一个道理来,因而这首诗就
“妙”了。这不是和王世贞一样的观念吗?不过我们却不了解,既然这首诗没有读完就
可以见到它的“目前”的意义,还可以想到它“言外”的意义,有这样深刻的了解力,
那么为什么还会说不出来呢?钟谭派论文艺的肤浅和玄虚,于此可见。
    杨慎在他的升庵诗话中说:“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人所难
解。李中溪侍御尝问余,余曰,杨子云赋:搀枪为奭,明月为堠,此诗借用其字,而用
意深矣。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
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杨升庵才学淹博,但他解释文艺作
品,常犯穿凿之病。大概当时人对这首诗的第一句,大家都讲不出,所以他在“人所难
解”的时候,来自矜其独得之秘。我们且不管他这一节话里的其他问题,单看他对这一
句诗的解释。他以为这一句诗应该解作“在那秦代还是一片明月,而到了汉代已设置边
关的地方”。这样讲,其实只是按照语法次序解释,未必是人所难解。人家就正因为不
能把“明月”讲作“明月之地”,所以才感到费解耳。因此,杨升庵这一讲法,似乎向
来没有被人接受。
    直到明末,唐仲言著唐诗解,才对这首诗有较好的解释。他说:“匈奴之征,起自
秦汉,至今劳师于外者,以将之非人也。假令李广而在,胡人当不敢南牧矣。以月属秦,
以关属汉者,交互其文,而非可解不可解之谓也。”这是对王世贞的批判。唐仲言以为
秦时明月汉时关,只是修辞上的互文现象,并不难解,总的意思不过是说秦汉时代直到
唐代的边关明月而已,这一说法,因为是从修辞学的观点来解释,就非常切实,因而为
一般释诗者所采用。现在初中文学课本上对这句诗的注解,也正是根据这一说数的。
    作者运用巧妙的修辞办法,并联系到历史,把这第一句起得非常雄健,非常突兀,
因而使第二句中所描写的征人,赋有了历史的意义。这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征人的悲哀,
也正是秦汉以来一切站在国防线上的征人的悲哀。人民希望有一个李广那样的名将出来
防阻胡马南侵,但是统治阶级的昏庸腐化,却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以致远戍的人民好
久不得回家。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好诗,这第一、二句的高度艺术性是很有关系的。但是,以上的
解释,还只是从这首诗的语言文字直接传达给我们的意义来了解的。这是我们对这首诗
的初步了解,也就是钟伯敬所谓“可见”的“目前”之意。如果我们要求进一步去思索
它的“言外”之意,那就得参考著“诗比兴笺”的陈沆的话了。陈沆为了笺释王昌龄的
另外一首诗“古意”的结句:“一人计不用,万里空萧条”,他就联系到秦时明月这一
首。他说:“此所谓一人计不用,即彼诗之龙城飞将也。其指王忠嗣乎。忠嗣身佩四节,
控制万里,为国长城,数上言禄山有异志,使明皇用其言,则渔阳之祸不作。故诗叹边
臣之用舍,关天下之安危也。旗亭画壁,传诵千古,但知赏其音调,亦有能言其旨趣者
乎。”
    诗的言外之意,大概都是释诗者以意逆志之所得。我们当然不能说作者确有此意,
但也可以说作者未必没有此意。何况中国诗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我以为经陈沆这样
一讲,这首诗至少就有了更强的讽谕作用,也就有了更强的现实性了。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返回目录: 施蛰存作品集    下一页: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1999 - 2006 qiq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