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屋 : 纪实 : 中国现代人物传记


 
游出一步----在安国
    本来,按照孙家的实际情况,当孙犁念完四年初小,就该务农或是出外习商;因父亲听
信安国县邮政局长的话,发愿让他升学,以便考入邮政。他们认为,在邮政部门办事,就是
得到了铁饭碗。对于一般人家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务实、更有吸引力的了。所以,就在孙家
举行立碑“大典”的第二年,即1924年,他随父亲来到安国县城,进入高级小学,那年
他十一岁。
     
    东辽城距安国县城六十华里,这一次他与父亲共骑一匹驴,父亲把他放在前面,在日影
憧憧中蹒跚在乡间土路上,还真有一点儿古风呢。在路过河流、村庄的时候,父亲为加小心
或是恭谦礼让,照例下来,牵着驴走,孙犁还是坐在上面。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他们才
到了县城。
     
    安国县明时曾并入祁州,所以旧名又称祁州。它位于安平县的西北方向,再往北偏东下
去一百二十华里,就是保定了。我们以后就会知道,安平——安国——保定,这个由三点连
成的不等边三角形曲线,在孙犁的生命途程中是多么重要。这是孙犁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所
迈出的最初几步,这几步,给他的学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他逐步游向了时代激流的深
处,在那里,他能够触摸到时代的强大脉搏,探听到生活的最新消息。
     
    安国县是有名的药材聚散之地,被人们称为“药都”。据传说,各路药材,不到祁州就
不灵,必须在祁州转手,再运往全国各地。这种说法的真实性虽然值得怀疑,但对刺激药材
生意的繁荣,客观上起了舆论的作用。“每年春冬庙会(药王庙),商贾云集,有川广云贵
各帮。药商为了广招徕,演大戏,施舍重金,修饰药王庙,殿宇深邃,庙前有一对铁狮子,
竖有两棵高大铁旗杆,数十里外就可以看到。”①北方平原上的一个县,能有如此气派,也
堪称是一代之壮举,不朽之盛事了。
     
    孙犁随父亲进城,一到南关,就进了繁华地段:“先过药王庙……再过大药市、小药
市,到处是黄芪味道,那时还都是人工切制药材。大街两旁都是店铺,真有些熙熙攘攘的意
思。然后进南城门洞,有两道城门,都用铁皮铁钉包裹。”②写到这里,我们忽发奇想,报
载:人参之乡吉林省集安市百岁老人很多,每万人中就有两名。有关人士分析,生活在这里
的人们喝的水、吃的饭,甚至还有呼吸的空气,都含人参成分,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延年
益寿。那么,在“药都”呢?这里的黄芪味道,这里的千百种仙草龙骨,就没有使安国人民
受到濡染?就没有影响他们的呼吸吐纳、生活起居?孙犁在这里生活了两年,对于这里的特
殊生活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性,也会留下异样的印象吧?
     
    “永吉昌”店铺在城里石牌坊南边路东,东家姓张。孙犁的父亲这时已经升为“掌
柜”,每天掌灯以后,坐在柜房的太师椅上,默默地抽着旱烟,看学徒们打算盘。夜晚,他
睡在放钱的库房,孙犁很少进去,——他是和学徒们睡在一起。
     
    店铺也还有几分古雅:进了黑漆大门,有一座影壁,下面是鱼缸,种着玉簪花。进了院
子,还有荷花和别的花草。
     
    店铺的对门是县教育局,父亲认识那里的几位督学。在孙犁入学考试的作文中,有一句
“父亲在安国为商”,一位督学说,“为商”应写作“经商”,父亲叫孙犁谨记在心。他被
录取了。店铺每日两餐,和孙犁上学的时间不一致,父亲在一家面铺给他立了个折子,中午
在那里吃,晚饭回店铺吃,早饭则由父亲起早单做。
     
    这终归不很方便,半年以后,母亲和表姐便也来到安国,住在一家姓胡的闲院里。胡家
是地主,雇有一名长工和一名女佣,父亲告诉孙犁,女主人是他的干娘,干爹是一家药店的
东家,已经去世。干娘待孙犁很好,她的小儿子和孙犁同上高级小学,却对他有些歧视。
     
    给他留下了好感的,是一位干姐。这位干姐在女子高级小学读书,长得洁白、秀丽,好
说笑,对孙犁很是热情、爱护。她的刺绣和画的桃花,也令孙犁神往。我们知道,孙犁从幼
年时就喜欢画,但他自视手笨,“在学校时,美术一课,总是勉强交卷”①。现在遇到这样
一位干姐,印象之好,可想而知了。
     
    干姐还好看《红楼梦》,有时坐在院子里,讲给孙犁的表姐听。这位表姐幼年丧母,由
孙犁的母亲抚养成人,虽不识字,记忆力很好,她能记住和复述《红楼梦》里的故事。有现
实生活中的两位女孩子做陪衬,也对《红楼梦》发生了浓厚兴趣的孙犁,该是有助于他对这
部古典名著产生更多的联想吧!
     
    在封建传统势力很深的中国社会,才女是格外敏感的,但也常常因此“薄命”,因为强
大的外在压力,很容易撞碎那由敏感的思维编织成的一个个好梦。不知是否和这一因素有
关,那位干姐在结婚以后,不久就患肺病死去,连生命的结局,竟也和《红楼梦》中的人物
相同。现实生活中的这个悲剧,也会令同样敏感的孙犁感到惆怅的吧!
     
    一般地说,孙犁对他童年接触过的女孩子,都留下了较为亲切、清晰的印象。除了这位
干姐的故事,我们还从他的笔下得到一个远房妹妹的故事。那是在东辽城,在他还上初级小
学的时候,也一并补叙在这里吧。
     
    他们住在同一条街上,又是一位“性格温柔,好说好笑,和我很合得来”②的女孩子。
他们在过年时玩的“撞钟”游戏(即用铜钱在砖墙上撞击,远落者投近落者,击中为胜),
已使一面墙“弹痕”累累,刻下了小儿女的无限情趣;至于他们一同养蚕的事,那更是用两
双辛苦的小手,去共同编织一个美好的梦了。
     
    在北方的春天,当田间做为地界的桑棵刚长叶子的时候,儿童们的养蚕事业便开始了。
因为北方桑树很少,他们只能在一个小纸盒子里养上几条蚕,希望它们吐出的丝,能够结成
一片薄薄的“绵纸”,好去垫他们的墨盒。这事业不大,在孩子们却看得庄重,因为这关系
到要把他们的愿望变成现实。何况,蚕儿又是那样娇嫩,常常是“喜剧还没演到一半,悲剧
就开始了。蚕儿刚刚长大一些,正需要更多的桑叶,就绝粮了,只好喂它榆叶。榆叶有的
是,无奈蚕不爱吃,眼看瘦下去,可怜巴巴的,有的饿死了,活下来的,到了时候,就有气
无力地吐起丝来。”①在这艰难的事业中,孙犁和这位远房妹妹的蚕,放在一处养。她答
应,她的蚕结出丝来,也铺在孙犁的墨盒里。“她虽然不念书,也知道,写好了字,就是我
的锦绣前程。”②像别的孩子一样,她也只收获到一片薄薄的绵。她就献出这片薄绵,去帮
助织造童年伙伴的锦绣前程……等到孙犁年老回乡,再次看到这位远房妹妹的时候,已经几
乎认不出她来。她患过多年淋巴结核,脖颈和胸前留下了一片伤疤,同时性格也由“温柔”
变得泼辣,人称“不好惹”。对此,孙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要责备童年的伴侣吧。人
生之路,各式各样……美丽的梦只有开端,只有序曲,也是可爱的。我们的童年,是值得留
恋的,值得回味的。”“她对我,也会是失望的。我写的文章,谈不上经国纬业,只有些小
说唱本。并没有体现出,她给我的那一片片小小的丝绵,所代表的天真无邪的情意。”①这
位远房妹妹和上面讲到的干姐,还有一位盼儿,都给孙犁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人们会
发现:这位曾因长于塑造妇女形象而称誉文坛的作家,原来从童年时起就对他的一些小女伴
怀有深刻而友善的印象。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在他的笔下看到这类小男伴②。同样有个
性和有斤两的小男伴,也许在今后会从他的笔下降临?不过,即令真是这样,那也是迟到的
了。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回里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看起来,这位作家在后来者
中也不难找到同调。
     
    再回过头来说安国吧。孙犁在这里度过了很有意义的两年,他所在的高级小学,位于城
内东北角,那里原先是一座文庙。学校的设备也还完善,特别是阅览室里有许多“五四”前
后出现的新的期刊,如《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学生杂志》、《妇女杂志》、《儿
童世界》等等,以及许多新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研究会作家的作品),如叶绍钧、许地
山、刘大杰等人的小说,使他“眼界大开”③。在五四新文化运动73孙犁传
     
    ①
     
    ②
     
    ③《〈善閛e*壹湍辍嫡ぴ诎补亍罚端锢缥募返谄呔恚倩ㄎ囊粘霭社19
82年版。
     
    在《乡里旧闻·干巴》(《孙犁文集》第四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一节
中,他写了一个叫“小变儿”的孩子,但这孩子的性别问题,一直是村民们的一个谜,还没
等人们弄清,这孩子就因为到没人看见的水坑去洗澡,淹死了。
     
    孙犁:《蚕桑之事》,1987年8月23日《光明日报》。49
     
    的大潮掀起之后,它的汹涌澎湃的激流,终于越过城市的高墙和田间小路,涌向这个小
小的县城来了,这使孙犁有机会在小学时代就受到了“五四”进步思潮的启蒙教育。安国县
高级小学的功课,却不令孙犁感到兴味,“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不好评议,只记得那些老
师,都是循规蹈矩,借以糊口,并没有什么先进突出之处。”①这样,老师也就不大受到尊
重。因为校长和几位老师都姓刘,学生就都给他们各起绰号,以示区别。教孙犁国文的老师
叫大鼻子刘,有一天上课,他叫学生们提问,孙犁问:什么叫“天真烂漫”?他笑而不答,
使孙犁莫名其妙。直到后来孙犁也教小学,才悟出这是教员的滑头,就是他当时也想不出怎
样解答。
     
    父亲一直想着让孙犁考邮政。后来,一位青年邮务员分配到安国县邮局,父亲就叫孙犁
和他交好。在他公休的时候,孙犁常和他到城墙上散步。他好像并不鼓励眼前的小伙伴谋得
邮政的职业,相反,倒是常常感叹这一职业的寂寞,枯燥,远离家乡,举目无亲……父亲还
请了一位老秀才,做孙犁的课外老师,专门教他念古文。他教孙犁念的是一部《古文释
义》,还在集市上代买过一部《诗韵合璧》,想让孙犁攻习。时代不同了,老秀才已成背时
人物,失了先前的精气神。孙犁看他走在街上的那种潦倒状态,以为古文是和这种人物紧密
相联的,实在鼓不起学习兴趣。这样,他教的《古文释义》没有给孙犁留下多少印象,那部
《诗韵合璧》也被丢到一旁去了。
     
    两年后,孙犁到了保定,母亲和表姐也搬回原籍。
 
  
返回目录: 孙 犁 传 1 (郭志刚、章无忌)    下一页: 再见,故乡

1999 - 2006 qiq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