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屋 : 现代 : 孙犁


 
关于散文
     
    我们这里所说的散文,不只区别于韵文,也区别于有规格的小说,是指所有那些记
事或说理的短小文章,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杂文。但现在杂文一词,又好像专用于讽刺
了。
    随便翻开一部古人的文集,总是分记、序、传、书、墓志等等门类,其实都是散文。
鲁迅先生的集子也是如此,虽称杂文,但并非每篇都意寓讽刺。
    我最喜爱鲁迅先生的散文,在青年时代,达到了狂热的程度,省吃俭用,买一本鲁
迅的书,视如珍宝,行止与俱。那时我正在读中学,每天下午课毕,就迫不及待地奔赴
图书阅览室,伏在报架上,读鲁迅先生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上的文章。当时,为了
逃避反动当局的检查,鲁迅先生每天都在变化着笔名,但他的文章,我是能认得出来的,
总要读到能大致背诵时,才离开报纸。
    中学毕业后,我没有找到职业,在北平流浪着,也总是省下钱来买鲁迅的书。买到
一本书,好像就有了一切,当天的饭食和夜晚的住处,都有了着落似的。
    不久,我在白洋淀附近的同口小学找到一个教员的职位。
    在这个小学校里,我当六年级级任,还教五年级国文和一年级的自然。白天没有一
点闲暇,等到夜晚,学生散了,同事们也都回家了,我一个人住宿在有着大天井的院子
里,室内孤灯一盏,行李萧条,摊在桌子上的,还是鲁迅的书。这里说的鲁迅的书,也
包括他编的杂志。那时,我订阅了一份《译文》。
    同口的河码头上,有个邮政代办所,我常到那里去汇钱到上海买书。那时上海的生
活书店办理读者邮购,非常负责任。我把文章中间的警辟片段,抄写下来,贴在室内墙
壁上,教课之余,就站立在这些纸条下面,念熟后再换上新的。
    古人说,书的厄运是水、火、兵、虫。其中兵、火两项,因为丧失了补救的可能性,
可以说是书的最大灾难了。抗日战争爆发,我参加抗日行列。我在离开家乡之前,把自
己艰苦搜求,珍藏多年的书,藏在草屋的夹壁墙里,在敌人一次“扫荡”中被发现,扔
了满院子。其中布皮金字、精装的,汉奸们认为可以换钱,都拿走了。剩下一些,家里
人因为它招灾惹祸,就都用来烧火和换挂面,等到我回家时,只剩下几本书,其中有一
本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此后,我的书,也经过不少沧桑,这本书却一直在手
下,我给它包裹了新装,封为“群书之长”。
    抗日战争年代,每天行军,轻装前进。除去脖项上的干粮袋,就是挂包里的这几本
书最重要了。于是,在禾场上,河滩上,草堆上,岩石上,我都展开了鲁迅的书。一听
到继续前进的口令,才敏捷地收起来。这样,也就引动我想写点文章,向鲁迅先生学习。
这样,我就在鲁迅精神的鼓舞之下,写了一些短小的散文,它们是:有所见于山头,遂
构思于涧底;
    笔录于行军休息之时,成稿于路旁大石之上;文思伴泉水而淙淙,主题拟高岩而挺
立。
    我的战友,大多是青年学生,而且大多是因为爱好文学,尤其是爱好鲁迅的书,走
上革命的征途的。在这个征途上,要经常和饥饿、寒冷、酷热、疾病斗争,有些人是牺
牲在拒马河、桑干河或滹沱河的两岸了。他们书包里的书,也带着弹孔。
    我们的书,都是交换着看,放在一起看。大家对书是无比珍重,无比爱惜。我现在
想,不知道爱惜书籍的人,恐怕是很难从事文学创作吧。没有见过不爱惜器具的工匠,
和不爱惜武器的战士。不好的书,没人爱惜它,也是理所当然的。
    艺术的生命力,是个复杂的问题,不好解答。鲁迅先生的书,可以断定是永久的了。
它的影响是如此之广大,持续时间已经是如此之长久。“五四”以前以后都是无与伦比
的。
    梁启超不能比,章太炎也不能比。
    中国的散文作家,我喜欢韩非、司马迁、柳宗元和欧阳修。欧阳修在写作上是非常
严肃的。他处处为读者着想,为后人着想,直到晚年,还不断修改他的文稿,他最善于
变化文章的句法,力求使它新颖和有力量。
    鲁迅先生的散文,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我们能够追踪学习的,有哪些方面?构成艺
术的永久生命,有哪些条件?
    艺术创造上的真、善、美,如果这样解释:这三个字要求,作家站在无产阶级的和
人民大众的立场,抱着对广大人民的善良愿望,抒发真实的感情,反映工农兵真实的情
况;在语言艺术上严肃认真,达到优美的境界;作家的思想,代表新生的进步的力量和
思潮,又和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按照这些要求认真做去,那么,我们的作品虽
然不能传世,也可以使当时当地的读者,得到有益的参考。
    我们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油印了鲁迅先生的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给初学写
作者参考。这篇散文,是先生晚期的血泪之作。在极端残酷的战争年代,每读一遍,都
是要感动得流眼泪的。具体地说,像这样的文章,就包含了以上的三字要素。只要人类
社会还存在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的矛盾和斗争,鲁迅先生的散文,就永远是人民手
中制敌必胜的锋利武器。
    这就叫不朽的著作。
    与此相反,最没有生命力的文章,莫过于封建帝王时期的八股试卷了。考试一完,
这些试卷就被废纸店捆载而去,忙着去作纸的还魂。就是那敲开了门的“砖头”,也避
免不了作为废品处理的命运。
    因为这些文章,说的都是假话。是替圣人立言,说的都是空话;是在格子里填文章,
没有丝毫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
    如果在一篇短小的散文里,没有一点点真实的东西:生活里有的东西,你不写;生
活里没有的东西,你硬编;甚至为了个人私利,造谣惑众,它的寿命就必然短促地限在
当天的报纸上。
    大体说来,从事文艺工作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多活些日子,多有几个读者。
经过认真努力,是会得到好的结果的。但是,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包括主
客观两方面的复杂的条件。
    写作,首先是为了当前的现实,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对现实有用的,才能对将来有
用。不能设想,对当前说来,是一种虚妄的东西,而在将来,会被人们认为是信史。只
有深刻反映了现实的作品,后代人才会对它加以注意。
    编《古文辞类纂》的那个姚鼐说过,在唐朝,谁不愿意做韩愈那样的文章,但终归
还是只有一个韩愈。能做到李翱和独孤及,也就不错了。姚鼐的目标,大概定得高了一
些。
    但是对我们来说,目标是要远大的,努力是要多方面的。
    在我们的时代,由于阻碍限制文艺发展的许多客观条件逐步排除,攀登艺术高峰的
可能和人数,一定是要超迈前古的。
    学习鲁迅的散文,当然不能只读鲁迅一家的书。鲁迅生前给我们介绍中国古代散文,
翻译外国散文,都是为了叫我们取精用宏,多方借鉴。现在还有青年认为:鲁迅只叫我
们读外国作品,不叫我们读中国古书,这是片面理解鲁迅的话。
    我们翻翻鲁迅日记,直到晚年,他一直在购买中国古书和研究中国古代文献。有的
青年说,中国古文已经成了古玩,在扫除之列,这也是不对的。中国古代文献,并没有
成为古玩,而是越来越为广大人民所掌握,日益发挥古为今用的现实作用。各个阶级都
在利用它,我们无产阶级当然不能把它放弃。
    只有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实。当然,首先应该正确全面地理解现实,才能
正确全面地理解历史。鲁迅的散文,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中国古代散文,是不能不很好
研究的,这当然并不是反对读外国的古典散文。总之,古今中外,无不浏览,经史子集,
在所涉猎,这样营养才能丰富,抵抗力才能增强。
    学写散文,也不能专学散文一体,对于韵文,也要研究。
    散文既然也叫杂文,参考的文章体式,就不厌其杂,越多越好。鲁迅的散文,也可
以证明这一点。
                       1977年10月25日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返回目录: 孙犁散文    下一页: 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

1999 - 2006 qiqi.com.